今天是《修心八颂》的最后一课。首先回顾一下上堂课的内容,接着进行一个大总结。
上课之前,先说一下十一禅七的安排。从2011年开始,每年都会举行两次集体禅修(五一和十一),至今已经连续举行了近二十届。在广州、香港、泰国,我们都举行过集体的大型禅七。一直以来,我们举办的禅七都是吃住免费,大家只需负责自己的路费。
今年的五一禅七,受疫情的影响,只能开展“云共修”的方式。本以为十一禅七之前,疫情会顺利结束,我们能再聚泰国,进行集体的禅修活动。但依现在的情况来看,应该不太可能,因为泰国的国门还没打开;就算打开了,像我们几百人凑在一起的聚集,我估计泰国政府、管理部门也不允许。
那2020年的十一禅七还举行吗?照常进行,与今年的五一禅七的方式一样,举行云禅七。以前禅七的流程是白天打坐,晚上进行佛法交流。2019年的十一禅七在泰国,讲的是《六祖坛经》,结果才开了个头,禅七就结束了。本来准备下个禅七继续讲(即2020年的五一禅七),但受到疫情的影响,五一禅七暂时不讲《六祖坛经》。这次的十一禅七,如果再不进行《六祖坛经》的交流,相隔的时间也太长了——黄花菜都凉了,等得花儿都谢了。网上也有很多师兄祈请继续讲《六祖坛经》,我想了一下,于是答应了。
那么,今年就接着去年的进度,继续讲《六祖坛经》,至于讲课时间,仍然是北京时间的上午10点到12点。但是,今年稍微作出一点改变,连打两个七。
我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凑到一起来修行,不过对此我知道根本无法实现,包括我们修行团体的人,都散布在三个地方,甚至还不止,有中国大陆、泰国清迈、美国、新西兰等等。我说的还只是我们修行团体的人,如果加上网上一起学习的师兄,那就遍布全世界,根本没法凑到一起,所以只能举行云禅七。尽管如此,我希望大家能够尽量凑在一起,至少有两个人都会好一些。
为什么呢?按照规定时间一起来打坐,大家能够互相监督,独自在家打坐的话,想起来就起来,完全没有约束力。你说:“我有自我约束,很自律。”但大部分人没有自律性,所以才会举行禅七。也就是说,人越多,自律性就相对更好一些(这不叫自律,而叫他律),你总不好意思三分钟起来上个厕所,四分钟又起来泡碗方便面,还是得一个小时、一个小时这么打下去。
这次举行两个禅七,但并不一定要打满一个禅七或者两个禅七,很多人由于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原因,没有那么多时间,而且有些人根本没办法——每天打满七座,你坐得了吗?
我希望报了名的就要很当真,不能谎报数目,比如报名打七座,实际只打了一座。这种行为显然不是很好,说话不算数这样的事情,虽然表面上没人来惩罚你,但因果不会饶过你的。这是云禅七,谁来惩罚你啊?就算不是云禅七,大家凑在一起,你不参加,我们也没法惩罚你,难道罚你款啊?你可以不予理睬,责备我们是妖魔鬼怪,然后拍屁股走人,我们也无可奈何,只能看着你慢慢离去,也没办法惩罚你。这个要靠自觉,这是其一;第二,有个东西叫因果业报,对着比较殊胜的对境和活动发了愿,却总是不兑现,那你以后所有的话将不具备公信力,导致生生世世都有此缺陷,而且对你的修行非常不利。
如果你是真诚的佛教徒,就不要如此谎报,发愿参加多少就多少。如果审度自己的力量,确实没能力打满两个禅七,那就只参加一个禅七。或者先参加第一个禅七,第二个禅七就每天只打一座、两座;又或者先参加第一个禅七,第二个禅七就隔天来打。这些方式都是准许的,但是要如实,报名多少就参加多少。
禅七的过程中,有些师兄也会和大家进行交流,比如如何禅修,以及修行中的一些心得和经验。网上的很多师兄虽然听课很长时间,但你们的修行经验,我也不好评说,实话实说似乎显得我很傲慢。其实你们真的没什么经验,那么,有些师兄就交流一下修行的经验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——网上师兄很高级地说:“喝茶去。”
喝茶何必要去呢?就在这里喝就完了!
这次活动期间,有些师兄们会来交流如何打坐等一些基础的修法。至于我的交流,有时候会讲到一些很高深的内容,比如禅宗、中观等等,这些内容对大部分师兄不一定有用,有用的反而是一些很基础的修行方法和心得。
举办的两个禅七,你们可以自由选择,可以只参加一个禅七,或者一个禅七每天只参加几座,如实在举办方公布的二维码中报名和填写就可以了。
在此声明,一直以来我们举办的禅七都是免费的,如果有人借此名义来让你汇钱,肯定是骗局,我们的组织绝对不可能在网上公开以佛法的名义向大家要钱。所以,如果有人以“我们去支持这次禅七”的名义要求大家付钱,那要小心了,肯定是假的。
一直以来,我们举办的禅七都是吃住全免的,如果你要供养禅七,允许你去找禅七的负责人,但从举办方来讲,绝对不允许公开要钱,比如报名参加要交多少钱,这绝对不行。
“云禅七”就更是如此,至于报名方式,自然会有负责人与你联系,刷了二维码,尽量按照上面的打坐时间来约束自己的修行。
大家会疑惑,通过“云禅七”的方式会有加持力吗?当然有,大家会互相影响的。举个例子,我通过电话骂了你两句,你还是要难受半天,这就叫加持。或者通过“云禅七”的方式,你在那边打坐、我在这边打坐,我们都没有停,就会互相产生影响力,因为心是没有距离的。
倘若真的体会到“心是没有距离的”,那是很厉害的,事实上心真的没有距离,没有距离就叫无量。似乎又说深了,我们暂且不管。我希望大家都来参加两个禅七,报名是有好处的,期间的打坐时间可以自己去调整。
第一个禅七,我会连续七天讲《坛经》,第二个禅七,因我的中气有限,无法一直持续,只能隔天进行交流,其间会牵涉到我的修行体会、修行经验,或者交流一些禅宗故事,比如大慧宗杲怎么“扯淡”、憨山大师又怎么“整人”等等。这些故事讲起来轻松,跟我们的具体修行也有一些关系,但时间就不固定了,不会一定要讲两个小时或者每天按时讲。
每周两堂课的交流,差不多持续了十年,说老实话,我的身心真的有点憔悴,但我还是会坚持下去,因为我也从交流中得到了很多好处。大部分的听众我都不认识,但我觉得,你们对我的帮助挺大,所以,我还是会继续下去。
过一段时间,我们会从每周两堂课下降为每周一堂课,为什么呢?其一,因为我真的老了。其二,我要去处理一些世俗的事情,比如个人的、公司的,而且我还要写作,那就更需要时间了。
目前来说,每周两堂课的交流还是会继续,至于什么时候变成每周一堂课,我也不知道。但是,我的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我又想讲《圆觉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、《妙法莲华经》,甚至还想跟讲《大圆满心性修行》(只讲前面显宗那一部分,密宗那一部分就算了)等等。我有很多的想法,读到这些经就口水直流,很想跟大家一起交流,至于能否实现我也不知道,但是我会尽量努力。其中,《维摩诘经》是一定要讲的,至于《圆觉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妙法莲华经》能不能讲,那要看具体的情况。
不只是我个人在衰老,整个世界好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,越过太平洋现在还能互相听到对方的声音、看到对方文字,过一段时间,你们可能要靠录像了。我现在也不敢说,害怕自己的乌鸦嘴让事情马上兑现。但是,在我还能胜任、因缘也不变化的情况下,我会继续讲下去。
今天讲了很多闲话,希望大家报名参加这次十一的云禅七。我真的非常渴望,下一个五一禅七不再以这种云禅七的方式来进行,希望师兄们能够聚集在一起,几百人穿着以统一的衣服一起打坐,煞有介事,还是挺壮观的——现在回忆起来,真的不容易啊!几百人在一起打坐,能不能真的打进去呢?不一定,但是,这种方式会有相应的作用。
我打坐几十年,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打。最初的时候,旁边稍稍有点声音,就恨不得把人打一顿,慢慢地,现在无论你在我旁边怎么闹,我一样可以打进去。所以,修行是一个长期的经历。虽然集体打坐有好也有不好,但是,一个修行团体举行如此重大的活动,还是有其意义所在。
今天是《修心八颂》的最后一堂课,内容非常有意思,希望大家打起精神。现在继续《修心八颂》的学习,首先回顾上堂课的内容,上堂课讲了最后一个偈颂:
第八颂 诸法如幻
愿我所行此一切,不为八法念垢染,
了知诸法皆如幻,解脱贪执之束缚。
“诸法如幻”,我是以单空的方式来讲的,但“诸法如幻”这个词是不是只套在单空上呢?不是的,如果你证悟了,修行的时候也可以说是诸法如幻。“诸法如幻”这个词形容的是一个所境,我们要认为这个世界像幻影一样不真实,描述所境的所有现象像梦幻一样。相对于诸法如幻的能境,可以是没有证悟的单空,也可以是已经证悟了的无执的觉性。
觉性中间呈现出来的现象,也可以叫诸法如幻。比如证悟了以后,认为郁郁黄花皆是般若,黄花的本质跟般若是一样的,但呈现出黄花这种相还是如幻的。如果这个相不如幻,那就成了实有,与金刚经说的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冲突,这是绝对不行的。所以,既可以是单空的诸法如幻,也可以是觉性的诸法如幻,不能片面理解。
虽然这里以单空的方式来讲,但在理解的时候,“诸法如幻”既可以是单空又可以是大空性,呈现出来的相是诸法如幻的一种认知。
大圆满有见、修、行、果,按照法王的讲法,见、修、行、果四大类的每一类又可以分出各自的见、修、行、果。第一个“见”里面的见、修、行、果中的“修”,去体会见地时,会认为外界所有的显现是如幻的。在空性层面称为坦然,光明层面称为了然,觉性层面称为明然,三个“然”是形容空性、光明、光明的显现的三个状态。(“然”是这个样子的意思)
安住于大圆满的见地时,对外界的认知,会认为如梦如幻,像梦幻八喻一样完全无有实执的显现。从光明的角度说,这是光明的显现;从般若的角度说,这是空性的显现。这些都是不同层次、不同认知方式的说法,以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方式,就是处在大圆满最初步的修行里面,它如幻一样在呈现。反过来说,《修心八颂》的最后一个偈颂——诸法如幻,既可以是单空的,也可以是空性的。
当我们真正去认知周围如梦如幻的时候,就不会被世间八法所污染——“不为八法念垢染”。“八法”就是我们对世间的贪执,为什么不为它污染呢?因为诸法如幻——“了知诸法皆如幻”,所有的现象,我们贪的、不贪的,嗔恨的、不嗔恨的,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等东西,全都不真实。
心真的认为它不真实的时候(不是概念的认为,起码是单空认为它不真实),就解脱这些贪执了——“解脱贪执之束缚”。这样的修行,会极大利益我们生起佛教里面所要求的各种各样的心态。我以前之所以一上来就对一帮师兄讲中观、单空的修行,就因为这个缘故。当时很多人都疑惑:“为什么不先教一些基础的修行,而教这些呢?”
现在的汉人学佛有一个最大的障碍——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。由于基础教育、世间的文化教育,使得我们建立了某些认知方式,科学精神导致什么都怀疑、什么都不信。如果一上来就说轮回过患、人身难得,你根本不会相信。说轮回过患、世界很苦,可他觉得:“我现在不苦啊,工资还可以,娶个老婆靓得很,有儿有女,过得美滋滋的,哪有什么苦啊?”
对于四前行的人身难得、寿命无常、轮回过患、因果不虚,他根本不会相信,所以才跟他们讲中观,建立新的世界观以后,他会去修空性的。一般来讲,他会修不下去的(当然,如果能够直接修下去,说明他是再来人,那厉害),他就会反过来去做前面的基础修行,积资净障,发菩提心,这称之为倒哺。
特别是现在的汉人,有一部分人真的可以学进去的。你让这种人去接触佛教,他本能反应会认为这是迷信,总认为是一些老太婆神神叨叨的,拿着念珠说这样要下地狱、那样可以发财……如果把佛教看作是迷信或者蒙昧、狭隘的行为,真是太糟蹋佛教了。
对这些知识分子大量地讲这些空性的理论,他们会明白这是一个很庞大精密的系统,而且是非常准确的知识,不是虚妄的。既然是这么好的知识,他一定会去实践它;一去实践,就会出现问题,因为身心不听话。不听话是因为习气太重、业障太重,就要净障;要净障,就要有能量,所以要积资。积资净障就要去修五加行,或者长期念佛、观修、打坐等等,这样一来,慢慢就会倒过来去做一些基础的修行。
以前法王在课上讲大圆满,当时好多比丘尼都开悟了,有些比丘尼回去以后就忘记了,有些回去就很好地修五加行。真的触碰到本性的时候,自然会知道什么是本性,知道放弃执着的重要,而执着放不下去的时候就要去积资。这是本来该做的行为,不是人为规定的,比如一定要完成什么仪式,然后就加入什么组织,那纯属扯淡的。这是身心的自然需要,就像渴了要喝水、累了要休息,修行也一样。当心真的清楚了,就明白自己该这样,自己就是这样才能解脱,原来解脱是这样,是心很清楚地认知和体受到,并非是一个观念。
最初的观念只是告诉你这些知识,但是知识会慢慢变成真正的身心体会,不是强加的,不是迷信、不是仪轨,甚至不是我们经常推崇的一些道德观念,它就是心的自然现象。
上堂课讲了怎么去修行、修行的方式、修行的次第。《修心八颂》的前七个偈颂都是讲修世俗菩提心,最后一个偈颂是讲修诸法如梦如幻,如梦如幻修了以后,对世俗菩提心的帮助是什么呢?以下总结为四点。
第一,如幻的闻思和修行可以让内心不执着外境,从而帮助出离心的生起和坚固。
这个道理我也讲过很多次,不过既然现在讲到这个偈颂,我还得重复。“诸法如幻”,诸法不真实,甚至包括自己的身体,也包括自己的想法和情绪。真正修行的时候,大量对付的就是自己的精神和情绪。诸法如幻不仅仅是我们面前的电脑、喝水的杯子,所以我才讲了夺人、夺己等修法。也就是说,你身心能够感受到的所有一切,称之为“诸法”,不仅仅指色法,还有精神方面的法——我们的念头、情绪,这些都需要空幻掉的现象。
我们需要长期去闻思和感受,感受就是四夺所造成的结果,“四夺”是我们团体的一个特殊词汇,大部分师兄应该知道吧?“四夺”是单空的一种修行方法,四夺造成的感受就是心会直接性地觉知到周围都是如幻的、假的,甚至如梦的,假到可以马上消失的。当你真的夺到觉得如梦的时候,是很容易入定的,因为它马上就消失了,你不定它怎么消失啊?你会知道,你的心认知到外面是假的,同时这种认知很牢固,这样才会消失。
否则,我们习惯性地认知外面的世界就是这样真实的,它怎么消失啊?你不认为喜马拉雅山会消失的,外面的大地那么坚实、厚重,汽车可以在上面开,它怎么可能会消失呢?这就是实有执着的观点。但是,四夺修到一定程度,你会觉得大地是可以消失的,真的消失就是所谓的大地平沉。
这样去修行,对所有法,你都如此去闻思、观修,觉得它是如幻的,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?你就开始不执着外境、不执着现象,因为什么都是假的。但是要修得很深,并不是观念——“哎呀,它是假的,但我还是喜欢他”,这就变成《黑客帝国》里面的叛徒:“牛肉是假的,但是多汁。”
他认为的假只是一种观念,对那个东西多汁的愉悦感受不是如幻的,而是真实的,这种感受具有极强的诱惑力。这种诱惑力,概念里面认为它是假的,但就是喜欢它,仍然操纵着你——旁边的美女是假的,我看到她,还是想去泡她;那一大堆美金是假的,我看到它,还是想把它抱回家;那个狗狗或猫咪是假的,我还是可以把它抱回去喂养……也就是说,你还在受它的牵引,这种如幻就比较假,但还是可以开始,因为开始的修行基本上都这样。
当你真的认为它如幻了以后,受它牵引的可能性就慢慢变小,甚至到了后面不太受牵引。不受牵引的意思不是你拒绝它,而是你转身离开的时候一点执着都不会有。
宗萨仁波切曾讲说过:出离心不是说你不喜欢什么东西,而是面对喜欢的东西时,可以很潇洒的转头离去。这不是无情,而是你知道它是假的,就像从梦中醒来以后,你不会去贪梦中曾经梦到过的一些美好事物。你不相信它是真实发生的现象,它只是一种幻觉。这个很难培养,但是一旦培养好了,出离心就会越来越强大、真实,可以帮助出离心的真实的生起以及坚固。这是修行诸法如幻的第一个作用。
以上说的是修到一定的程度,如果没有,你还是要去做一些前期的基础修行,比如思维轮回过患、因果不虚、人身难得,或者通过唯识去思维有其因必有其果,有其种子就有其现象,各种种子一堆积就成了现象,种子如果不毁灭,始终都会依缘出现各种现象,称之为报应……
我们还是要去思考这些,通过思考产生出离心,认为一切现象没意思(虽然还是观念性地认为)。等到真正产生诸法如幻的直接觉受,出离心就很容易生起——“它就是没意思,什么都是假的、幻的,既然是幻的,我干嘛要贪它?”这种认知不是头脑想的,而是想都不用想,是身体的一种直接认知。所以,大家一定要很认真地去修四夺。
2011年举办的第一次五一禅七,我开始公开讲四夺。其实那时候还不是最早,而是2005年或者2006年,但那时候的范围很小,只有几个人。那时候的师兄们如果认认真真地修,夺啊夺啊夺,夺到现在也快十年了。说得不好听,你现在可能连腰裤(四川方言:短裤)都被夺完了(这叫一丝不挂,是大瑜伽士)。
但很多人听了就算了,认为佛法就要很神奇、很玄妙,左边拙火右边火拙,中脉、左脉、右脉、大乐轮、受用轮……是的,密宗很神奇,真的很殊胜!但对大部分汉人怎么修啊?香积国的法就更妙了,根本不用修,靠吃饭就能证悟(这是《维摩诘经》上记载的)。但是你有这个功能吗?你吃饭可以证悟?你只能吃成一个胖子,只能证悟胖子走路走不动。
所以,学法一定要切合实际,要受用才行,要因此而获得解脱才行。并不是拿到一些文字、夸张性的说法,就不切实际地夸夸其谈。
千万要记住,我没说密宗的法不好,我是密宗弟子,也观修拙火、气脉。我只是说,中观四夺非常切实有用,如果把它修好了,而且形成定了,观修能力增加了,再去修密宗,那真的叫锦上添花、如虎添翼(又凶又猛还飞得快)。
如幻的闻思和修行可以让内心不执着外境,从而帮助出离心生起并坚固,这是第一个作用。但你要真的觉知到它如幻,而且是直接的、很深的程度才行。不能像我刚才说的概念认为它如幻,但心里却好喜欢。
其实你可以喜欢,但你要发现连这种“喜欢”都是假的,喜欢只是内心的一种感受,一种要求和欲望。连这些感受都要去夺,夺到很深的时候,你的心会处在很清明而不受牵引的一种认知状态(虽然你不知道那种清明是什么),自然就会进入定。
当然,其间有很多的过程和区分,有的一直定下去而丢失了空性观念,最后直接变成禅定——这种情况不是有可能,而是基本上都会这样。但是,你可以出定继续进行观修。总而言之,中间有很多的方式,去修的时候会产生这些疑问和感受,师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,慢慢就可以越来越深入。
第二,如幻的闻思和修行可以帮助消除爱我执,从而帮助菩提心的生起和坚固。
如幻的修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爱我执和我执,这个如何体现呢?对我们而言,“我执”只是一个词汇,它到底是什么?“我执”是心的一种很深层次的错误认知,叫末那识(俱生我执)。现在说的是人我执,等一下再说法我执。
人我执深层次的表现方式就是末那识,用术语去表达,心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为“我”,强行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作为目标,建立了一个“我”的认知。实际阿赖耶识的见分不是我,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“我”,是强行认出来的。
所以,很深层次的我执叫“俱生我执”。还有“分别我执”,表现为我们会认为身体是“我”,这是分别我执的一部分。说“我”的时候,往往指这个身体,不过有时候也非常混杂,比如会指自己的思想(想蕴为我)——“我的思想要写入什么什么”;或者会指某种要求、某种感受。这些都是心的认知,大部分人会认为五蕴的聚合的这么一个身体是“我”,去修四夺的时候就要去夺它,慢慢地,你对身体的贪执就会减轻,爱我执会受到冲击,这是对内在我执的减轻。
另外,我们还会认为对方也有个体(对方也会执自己为“我”),当对方伤害你时,你会认为有一个“他”,这也叫人我执。这个动物也有这样的执着,对于静止的东西一般不会理睬,一旦有丝毫动作,它就会闻声过去。如果对方发出声音、散发气味,甚至有动作,动物就会认为有一个个体在伤害它,它会很警惕。当我们用四夺把对方也夺空了,会发现对方什么都不是,这也是对人我执的一种夺(消减)。总而言之,对于“自我的人我执”以及“认为对方是一个个体的人我执”,四夺都能进行消减。这里也牵涉到法执,但现在只说人我执。
人的爱我执(个体感)是很深的,不用去说也不用去想,它自然都在,而且随时随地都要保护这个个体感——啊,太深沉了!经常说无始劫以来积累了很多罪业,无始劫来都是以“我”的方式进行流转,这到底体现在哪里?体现在你压根就不思量自难忘的个体感上,真是深沉得不得了!你在尽一切的力量在保护它,连想都不用想,我们称之为“本能”。
当汽车迎面飞奔过来,或者有个东西将要扔到你的头上,你会本能的躲闪。当有人说你的不是,即使说的是事实,你还是会本能的不舒服。比如有人说你是个王八蛋,按照理性来分析:“我不是王八蛋,我最多是王七蛋,别人多加了一蛋”,但你还是会生气,认为别人在污蔑你。再比如有人说你不是个东西,你也确实不是个东西(你是个人嘛,别人并没有污蔑你),但你还是会生气。为什么?因为你感觉到了敌意,感觉到社会和周围充满了敌意,哎,活得好艰难啊!
有些人从来不觉得自己伤害了周围的人,而认为周围人都在害他,为什么?人我执!人我执导致了这种强烈而巨大的作用,关键这种人还误认为自己证悟了人无我,纯属荒唐!
强烈的个体感非常之吓人,我们本能会去保护它,而四夺的修行,会对这种感受形成冲击。如果大量去夺,把自己夺空,把伤害自己的人夺空,甚至把自己爱的人夺空,爱我执就会受到伤损——执着减轻。执着减轻以后,爱自己的心就少了,与此同时,你不认为“别人是一个单独的个体”或者“别人是一个伤害我的人我”,爱意就会增加,菩提心也会因此而增加。
珍惜众生老母的大悲心,反而因空性得到非常实在、深刻、广泛、清晰地体现。我说的这些词汇不是因为中文学得好而编出来的,你在修行过程中自然会有这些体会,找到相应的形容词。那时候,你会真的觉得对方是众生老母,所以,修行诸法如幻会帮助我们生起“众生是老母”的大悲心,帮助菩提心的生起和坚固,同时消除了爱我执。
第三,如幻的闻思和修行,可以帮助消除内外境的牵引,从而安住单空禅定。
其实,我在讲第一点就已经说过了。当诸法如幻的心很牢固的时候,就不会像我们现在打坐时总被念头折磨和牵引。被念头牵引有两个方式:其一,念头不停地动,控制不住,然后拼命去控制,这时就被牵引了,弄得自己非常混乱;其二,念头停下来不牵引了,但是睡着了,这也是念头惹的祸,因为激烈的念头过后往往是安静地沉睡。两者是对立的。
通过四夺慢慢把念头夺空了,具体怎么夺空呢?我以前曾讲过夺念头的方式,你去觉照它是假的,心一下就静下来了。这需要长期的训练,并非听到一句“照一下”就能达成的,你会怀疑:“我怎么没静下来?这种修法是假的、是错的!”——这叫幼稚,药都要服用很多次才起效,特别是佛法这味药,一定要反复串习才行。
如果一照就能马上静下来,那么,念头、身体的感觉以及一些很深沉的情绪,就不会再牵引你了。什么是很深沉的情绪?比如一个人受了伤,相处多年的爱人离开了,或者父母过世了,特别是儿女被人贩子抱走了,这类的心理伤害是很深的,这种人看上去永远都不开心,总是郁郁的,但他又察觉不到。这种人去打坐也打不下去,虽然没有表现出很兴奋地闹啊、跳啊,念头不停地飚啊,但他长期处在沉郁中间(称之为“抑郁”),这是一种很深的难以觉察的情绪。
如果能够觉察到这种情绪是抑郁,就说明他能回到快乐的状态里面。抑郁症病人不知道自己深沉的心态是怎么样的,只是直接感受到自己快乐不起来。当然,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,不仅仅是刚才说到的受到冲击或者受伤的情况,还有一种是能量被耗尽。
什么叫能量被耗尽?让一个人拼命地享受快乐,什么都满足他,满足到极致。要害一个人其实很容易,什么都满足他,比如他看到三宝不好看,就支持他去骂三宝(这种行为是很坏的,要堕地狱的,但暂且不谈坏不坏的问题),长期为所欲为,欢乐到极点,所有的东西都给予满足,走到一定时候,他会产生大滑坡,开始抑郁了。因为他把快乐的种子全部耗光了,以至于什么都激发不了他的快乐,甚至赚了很多钱,也会想寻死。总之,抑郁症的情况有很多。
这些深沉的情绪,如果反过来去观察,通过四夺反复去夺,就能够清晰它。夺得越来越厉害,你就不再受其牵引,这时候,外在的物质对你说根本不在话下。漂亮的色相、好看的物件,比如汽车、房子,乃至于美丽的鲜花等等,都是幻相。到达很厉害的时候,甚至可以欣赏它,享受它带来的愉悦,同时,当它消失了以后,犹如重新梦一场,没有任何遗憾。
到了这种心不再受牵引的程度,心就会静,这种“静”是非目标性的安静。平时我们打坐是目标性的,比如注意面前的一个点、注意自己的呼吸——知息长、知息短,知息冷、知息热(一直不停地知道自己呼出去的气很长或者很短,很冷或者很热)。或者观修一根中脉,中脉下面有个“短阿(∧)”开始燃火,一直这样观修,靠这种“注意”让自己入定,把心定在一点上。单空的修行厉害多了,心不会住在一点上,而住在一种“如幻”的哲学观点上。
如幻是什么?说它是一点也可以,因为它是一种哲学观点,但它不像刚才说的关注呼吸或者虚空的方式,心不在一个点上,它是放开的,有着一种很深刻的哲学智慧——我们把这种哲学智慧描述成:一切都是假的。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心安住其中越来越厉害,自然就安静下去了。
如幻的闻思和修行,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内外境的牵引,从而安住单空的禅定。如果这时候证悟了,就不是单空了,如果没有证悟,它就是单空的禅定。所以,如幻的修行有非常大的作用。
有人问:“这对菩提心有什么帮助呢?”“诸法如幻”可以指胜义菩提心。
以上总结了第八颂“诸法如幻”的三个修行功用:第一,帮助出离心的生成和牢固;第二,帮助菩提心的生成和牢固;第三,对于单空禅定的帮助。下面还有第四个。
第四,如幻的闻思和禅定,可以帮助消除二执对觉性自明的障碍,从而清晰认知本性。
我们为什么不能认知本性?因为二执对觉性自明的障碍。
其一,因为有我执——总是以“我”的方式去认。什么是“以我的方式去认”?我们永远都有出发点,一认,就是用“觉知”去觉知“觉知”——只要一觉知,就有“能觉知”和“所觉知”,即《楞严经》说的“因明立所”。觉知就是一种明,用一种明去看另外一种明(用觉知去觉知觉知),本来只有一种明(觉知),被你一看就成了两种明,于是产生二元对立。
其二,因为有法执——总是不自觉地把觉性(光明)当成一种东西,这是最深刻的法执。或者安住在某些状态里面,那些状态其实就是一种东西;或者是一种意向(意向性的东西),这也是一种法执。
“二执”(人我执和法我执)总会障碍我们去正确认知无执的、没有住处、没有来处,没有去处的觉性。所以,我们要不停地去闻思和修行单空,在这方面去觉知,最后的“参”其实就在这一点,修到“光”“空”“明”等状态其实就在这一阶段。
在“参”里面反反复复地自省,不停地反观,哪天就会豁破它。豁破是禅宗的词汇,就是那一下你明白到原来无执的觉性是这个。到底是哪个?这真的没法描述,说起来简单得很,你吃饭睡觉都在用它,你的世界就是它,否则就断灭了。既然没断灭,那肯定就是它,但它是什么?什么都不是,它是什么就完了。如果它是甲,那乙怎么办呢?它只能是一切。
“一切”只是个词汇,什么是一切?你要去看,把这一切串在一起的是什么?你说:“把它们串在一起的东西叫做‘心’,因为一切境相由心现。”那心到底是什么呢?你的心要对心直接去认知,才能知道它是什么,否则就是一些观念——心是光明的、明性的、离开四边的……这叫口头禅,叫扯淡。
去认知之前,你要大量去做单空的闻思和禅定——强调一下,是大量的、大量的、大量的……慢慢就会消除二执对觉性自明的障碍。否则你总会被人我执和法我执所障碍,或者被人我执和法我执的作用所障碍,障碍到你无法体会到什么是解脱。
“解脱”其实不用体会的,什么都是解脱的,你能找一个不解脱的东西出来吗?你找!不解脱意味着它不变,这个世界上有不变的东西吗?连地狱都是刹那刹那变动的。
有人说:“我就是怕地狱的苦啊!”因为你不能深深地明了“它是变动的、它是假的”,所以你摆脱不了地狱。如果能够深深地明白不存在地狱这种东西,你就摆脱了。
四川话有句方言叫“不存在”,啊!真是很牛,四川人真的有慧根。网上的四川人听到这些应该挺爽的,当别人问道:“嘿,你是不是借过我的钱?”他会回答:“不存在。”——啊,怎么这么有哲学观念啊?这叫机锋,看似到处都是修禅的,实际上是鸡疯(发疯的鸡)。
这在开玩笑,事实上没那么简单,什么叫做“不存在”?如果当成断灭就完了,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“不存在”吗?首先,你给我找一个“存在”的东西出来,你找不到,只能是虚幻的存在,实有的存在你绝对找不到;然后,你再给我找一个“不存在”的东西出来,你找,什么东西叫“不存在”?“不存在”也是一种存在。
所以,我们的本性是离开“存在”和“不存在”的,这就变成了哲学性的认知。其实,这样说话是没意思的,谁不知道本性是离开存在和不存在的?要去体会什么东西离开存在和不存在,这个才对。
如果长期进行如幻的闻思和禅定(修“诸法如幻”),真的可以帮助你认识本性,所以《修心八颂》真的非常厉害!八个颂词基本上把要求大家修的两个最重要的东西说尽了,一个是菩提心,一个是单空。
修到后来,单空跟菩提心结合变成了大空性,也可以叫诸法如幻,那就厉害了,马上变成大圆满。一听到“大圆满”这个词,大家就觉得好高深、玄妙,其实不然,如果一个人真的有很深的菩提心和单空,大圆满的一句话就很容易让你明白(我的意思不是说我明白了,我也没明白)。
当你深深体会菩提心和单空的状态,在那个状态里面再去回忆上师怎么给你指引的,你会发现“那个东西”从来都未离开过你,你只是不知道它是什么而已。关键是上师也没办法让你知道,它不是个能知道的东西,但它真的可以自明。
“自明”是不是你知道呢?其实也是你知道,也不是你知道,因为没有你。你怎么可能不知道呢?吃饭、睡觉,你不知道么?你活着,是一个多美妙的事啊,你也知道。那你知道什么呢?知道本身是什么?如果它是一个你知道的一个对境,那它肯定不是知道;如果它不是一个你知道的对境,那知道本身需要知道吗?这句话好哲学,似乎在绕口令,大家慢慢体会去!
如果真的修到这个层面,要去找自己的上师,他们还有很多的方法、窍诀,让你清晰地领会到本性是什么。什么叫自明?别只说“自明”两个字,或者把两个字解释成四个字,叫“自己明白”,或者再解释成八个字,或者再解释成八本书,都没用的。
真正的自明没法说,就那玩意儿,世间的一切都是它,没有它,啥都不是。它也不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东西——“渠今正是我,我今不是渠”,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深深地明白了,那就无话可说。这时候你会真的信三宝、上师,你会相信,你会感恩,悲心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。但是,这需要长期地、持久地、有信心地、虔诚地去修行才行。
好,上堂课的总结到此结束。接着进行整个《修心八颂》的大总结。
《修心八颂》有八个颂词,分成两个大部分:第一个部分,前七个偈颂都是在讲修菩提心;第二个部分,最后一个偈颂是讲修单空。前七个修菩提心的偈颂,讲的是我们的心,或者我们修行人在面对全体或者不同众生的情况下,怎么消除往昔爱我执的心态,生起珍惜众生的大悲心。
第一个恒怀珍爱,针对全体众生。第二个思维卑劣,面对所有众生时,要自居下位,这也是针对全体众生。第三个即断烦恼,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烦恼要立即断除,也可以针对全体众生。第七个暗取他苦,愿意代受全体众生的痛苦,并讲自己的快乐给予他们。这四个偈颂,都是针对全体众生。
第四个愿惜此宝,第五个自受亏损,第六个视害为师,是针对不同众生,然后对他们生起大悲心。有哪些不同的众生呢?
第四个愿惜此宝,平常我们面对的众生有好有坏,但这里是指恶劣众生,在他们遭受巨苦的时候(有可能是恶劣众生自己正在受苦,有可能是给你造成了痛苦),要“犹如值遇珍宝藏,以难得心爱惜之”。这句偈颂就指一部分众生,我们要珍惜他。
第五个自受亏损,即我们常说的一个很出名的偈颂“失败亏损我领受,愿将胜利奉献他”。实际上,这是针对一部分众生说的,哪部分呢?一些以忌妒、非理诽谤的方式来侵犯、伤害你的众生,面对他们造成的伤害,反而要愿意领受失败亏损,还愿意将胜利、利益全部奉献给他们。这个偈颂也是针对一部分忌妒心比较强烈、伤害你的众生。
第六个视害为师,针对一部分让我们很受不了的众生——有哪些呢?“愿我于昔曾利益,深切寄以厚望者”,往昔你曾经利益过并对他寄以厚望的众生,“彼纵非理而陷害”,还要视其为善知识,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。
以前讲过比如有些人支助了大学生,然后大学生还翻脸的事情;还有些人养儿养女,对其寄予厚望,希望他们长大之后孝敬自己,结果到了后来翻脸不认亲,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。作为修行人,面对这些众生的时候,要视其为善知识——做得到吗?很难!但它是我们训练自心、训练大悲心的一个方式。
《修心八颂》说起来非常简单,但是真的非常难以做到。其实,不是每个偈颂都要去修,可以任选一个来修,往死里修。什么叫往死里修?不是真的要你去死,而是真的把它当成格言和座右铭,当成指导你的思维、行为以及你所有抉择的一个绝对参考量,这称为往死里修。这么修下去,菩提心没有修不成的。
朗日塘巴尊者就修“失败亏损我领受,愿将胜利奉献他”这一偈颂,最后成为了大成就者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窍诀,我们认为的窍诀就是“气脉从左边走到右边,这个穴位走到那个穴位,冲破大周天飞上天去”,其实是在想:“我能不能够掌握一个功能,可以去欺负别人,去炫耀于人前或者让别人来敬佩我?”
武侠小说里面灌输的就是这些思想,总想获取某种很厉害的东西,像《天龙八部》里的段誉一样,跑到山洞里面学会了凌波微步,然后神仙姐姐就喜欢你了。还有网络上的爽文,主角儿一定会莫名其妙、毫不费力就得到一个很厉害的本事,比如喝了一条千年毒蛇的血,马上就抗毒了,或者学了一个中医的术,或者变成了战神——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战神?现在的战神就是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。爽文经常塑造一些让别人敬佩你,或者好让你去报复曾经欺负你的人的故事。
《修心八颂》的偈颂告诉我们的,这不是一种功能,而是即使被对方无理欺负了,还要视他为善知识。可见,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带来多大的不同啊!
前面(比如武侠和爽文)让你到处去报复,或者让你获取某种功能的,叫罗刹;后面(比如《修心八颂》)让你视害为师等修行,那叫菩萨。虽然很难,但你要当真去做,最后会真的变成菩萨,而菩萨恰好最有功能,功能强大到简直难以想象!
我曾经问过齐美仁增堪布:“到底什么神通最厉害?是大威德金刚还是马头金刚?”齐美仁增堪布回答:“菩提心是最厉害的神通。”这不是一句高大上或者道德性的话,而是一个真理。
我们不要认为菩提心的修法只是一种说法,或者是一种难以做到的东西,或者认为它不重要,重要的是获取证悟、功能,知道一些很神秘的东西,变得高人一等。显然,这在修行的心态上就出现了错误,所以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。所以,《修心八颂》的前七个偈颂不一定都得修,只要逮住一个就行了。
前七颂是在承认自他存在的情况下,消减爱我执,增长爱他之心。因为世俗菩提心的特点是承认有他人、有自己,但我们要爱他胜己,自他交换,把好的给对方,坏的收回来。
最后一颂是不承认自他实有的情况下,消减人我执和法我执,发明同体感。什么叫同体感?他人的个体消失了,自己的个体消失了,但我们不会断灭,那靠什么东西来维系呢?他人和自己的根本的体是一个东西,这个叫同体感。这个同体感是最大的菩提心,叫胜义菩提心,不承认自他实有。
前七颂承认有自他,也不去说自他不实有,以爱他损己的方式去修行,叫世俗菩提心的修行。最后一颂不承认自他实有,甚至到了法性定,自他完全不实有。修到后来,法性定就不是单空了,而是真正的大空性。
同时也可以这么去讲,前七颂是内心作用上的单空,最后一颂是全体本质的单空。什么是内心作用?比如各种爱、恨、执、要、不要……特别是人我作用出来的东西,把它全部空掉。它不牵涉到本体,承认他人和自己的个体存在,但是你跟他会产生爱恨情仇,产生贪执,你把自心作用出来的爱我执等作用消除掉,起码把它减弱,这是前七颂要做的事。而最后一颂连人我的本体都不成立,作用就更不成立了。
现在在做总结,告诉大家前七颂如何来修行。前七颂也可以叫做一种单空,叫做夺心的作用。我们单空里面讲四夺,前面只是夺色法,后面加上夺心法,心法指心的作用,我们去夺掉心的作用。而最后一颂是夺心的本体,把作用夺空,甚至连心的本体也夺空。也就是说心没有本体,它的本体是光明的空性或者是空性的光明。也可理解为前面是夺作用的,后面是夺本体的,但都是要去夺空它。只是把作用夺空了,叫做单空;完全夺空了,叫做大空。这是前七颂和最后一颂在认知上的差别。
这两种修行是如何配合的呢?菩提心和单空的修行可以轮换,也可以并行,因为二者相互助益,而且不可或缺,最终合一到大圆满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:“修菩提心时可以修单空吗?还是等到菩提心修成了以后再去修单空呢?”我觉得这样不妥,对汉人来讲,菩提心不见得能够修得下去。某些人还有这样的疑惑:“我可以只修单空而不修菩提心吗?”不行的,初步的单空基本上都是夺色法,色法很好夺的,很快就能入定。但是,如果菩提心修得不好,心法是夺不了的,你的单空将无法深入,玩不下去,往往还要回去修菩提心。
我们有个误会,总认为只修单空而不修菩提心也能直接成就,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。因为人我以及人我所产生的东西,不是一个能够马上夺得了的对象,特别是修到后面,出现乐明无念的状况是很难夺的,往往要靠菩提心把大的障碍先去除,再靠单空在禅定中细参,最后明白本性。
所以,菩提心和单空的修行可以互相交替进行,甚至可以在一座中间先修菩提心,后修单空,修到后来,单空修不下去了,再修菩提心,如此往复。当然,也可以修三天菩提心,再修三天单空,并行或者轮换,别那么死板。
如果发现自己对其他生命好像冷漠了、不太关心了,就要去修一下菩提心。如果发现自己老是处于控制不住的烦恼中间,修单空也没办法安静,这时候就去修一下菩提心。有时候发现自己的实执开始变重,清明的成分很少,对空性的理解开始变得模糊,又可以回去修一下单空。二者可以互换,相互助益,不可或缺。也就是说,不能缺了菩提心,不能缺了单空。
如果只修菩提心而不修单空也不行,因为你破坏不了实有感,也走不到胜义菩提心的程度去。所以两者可以相互配合,最终合一到大圆满或者大空性。
以上是菩提心和单空配合的修行方式,接下来讲单空的修行。单空的修行以前也讲过很多,大家可以去翻阅之前讲过的《修心七要》,前面大量在讲单空的修行,在此就不再重复了,讲得太多也没意思。
关于《修行七要》的录音和文字,可以在网站(https://www.bodhi-culture.com/)中查阅。单空的修行,从思维到观修、观修到觉照、觉照到禅定、禅定到境界,一步步修行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。
在讲解的过程中,我尽量发挥了十足的耐心,我以前从不这样,后来我上课越来越啰嗦,你们发现了吗?是因为人老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?“马瘦毛多,人老话多”,很啰嗦地讲了很多,大家可以去看一看、听一听,肯定会受益良多。
其中讲了思维的内容:关于中观,有什么是能破、什么是所破、离一多因、大缘起因等等;关于唯识,有六尘绕中尘、明知因、俱缘定因等等。所破是什么?破物质世界、精神世界、主宰体、被主宰体等等。对于外境的消失与否,有自续、应成之分。对于观修的内容有四夺:夺人、夺境、人境俱夺、人境俱不夺。对于精神层面的四夺:夺心所、夺意识、夺阿赖耶识。对于觉照的内容:外境和身体的虚幻、心所和明觉的不实有。对于禅定的内容:有相的虚幻定、无相的明知定。对于境界的内容:清晰、广大、深入、稳定、动静一如……讲了很多,在此就不再重复了,不然大家会受了的。
但是,中间有一个要点,你一定要放弃对神通的专注和追求,因为修到一定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小神通,这时千万不要好奇去追逐,否则很容易走偏。有些不一定是小神通,有时开始引发气脉的作用,身体开始明白穴位是怎么回事,脉道又怎么样的,内气在身上串,不知不觉地,心就开始往上面聚集——好舒服啊、好愉悦啊,有时候一入定好长时间,两三个小时、四五个小时,一晃就过去了。慢慢地,就喜欢上这些了,打坐也是为了追求这些,这时候你已经忘失见地走偏了。
当然,享受一下禅定的好处也没什么不得了,不要听别人说容易走火入魔就心惊胆战——哪有那么容易走火入魔啊?走火入魔需要水平的,不是那么容易的。如果长期下去,不回到正确的见地,或者前期的积资净障没做好,真的会走火入魔的。比如一坐五六个小时、七八个小时,就真的可能走火入魔,身心出现什么状况,难以控制。
所以,前期一定要做好积资净障的工作,磕大头、修忏悔(金刚萨埵),还有发菩提心。而发菩提心特别的重要,那是万能的药,你有什么毛病,一发菩提心再去禅定基本上就没了——要真的发菩提心,不是头脑里面想一下“为利众生愿成佛”就能轻易达成的。这叫菩提心吗?这叫骗自己,人骗自己是挺傻的。所有的聪明人往往都骗自己,因为聪明人往往指意识的反应很快、记忆力很好,但不一定明白自己的心在怎么运作。所以不要骗自己,要真发菩提心,再去修后面的东西就会好很多。同时要放弃对神通,对修行的乐、明、无念等境界的贪著。
当然,享受一下也没有关系,不会很快就出现如小说上写的怪事。还有些流传下来的故事,不问前因后果,也不讲其中的因素,只把故事讲出来把别人吓得打哆嗦。就像有人说资本主义的地方,到处都是饿坏了吃香蕉皮的人——是不是有吃香蕉皮的人呢?有,但那是疯了的人,大部分地方不是如此的。
成龙主演的电影《红番区》,拍摄地点在美国,大家看了之后都误以为美国天天在杀人贩毒。其实,这只是一部分,没把全体的情况告诉你。有种欺骗叫“他说了真话,但他骗了你”,听得懂吗?这很精彩,他说的是真话,但他真的骗了你,他引起了你注意力的偏堕。
佛法也是如此,他只给你说其中的一种,没把系统的全面的告诉你,也不告诉针对你是什么作用,然后你就听进去了,导致开始害怕或者开始极端的崇拜。显然,这也是一种欺骗,我们要了解这些。
整个《修心八颂》,讲了前七颂和最后一颂的修行差别,二者也可以相互配合来修行。如果你当真修行,凭一个《修心八颂》,就可以让你成就。当然,修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东西也不是那么简单,但是把它归纳成文字,《修心八颂》里面只取两颂就行了——前七颂任取一颂,加上最后一颂的诸法如幻,两者结合起来,就是我们常说的菩提心和单空。当二者结合到了一起,就变成大圆满。所以,《修心八颂》看起来简单,其中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。
《修心八颂》的作者波多瓦尊者,就靠一颂“失败亏损我领受,愿将胜利奉献他”而成就,我以前很不理解:“我读了五部大论,都没有成就的一点点气息,他修‘失败亏损我领受,愿将胜利奉献他’就成就啦?”后来发现,真修行就是这样,关键你当不了真。你把它当一句名言、一句偈语、一句话来背诵,像我们的禅修中心,把这个偈颂挂在饭堂门口,实际上谁照着来做啊?稍稍有一点点不妥,人家祖宗八代被你骂光了,为了空调或者打坐的位置都要争半天,为了一点小事都可以互相伤害,还“失败亏损我领受,愿将胜利奉献他”?你根本就做不到!
所以,你不是当真拿它来学习,学佛特别害怕这样,把学的东西在头脑里面过一遍,就认为自己懂了。佛法的懂不是这样,佛法的懂不是知识、不是概念,知识要入心,要变成觉受,要变成境界,最后要透脱。透脱的意思是什么?你学的东西全部不要了,过了河就要扔船,不能扛着船走。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还没过河就开始扔船,这种蠢蛋会被淹死的。
好,《修心八颂》的大总结到此结束。
由于最后一颂“诸法如幻”牵涉到很多相关的内容,特别在禅宗里面。“单空”这个词汇从藏传佛教来的,汉传佛教不提这个词汇,没有这么复杂的层次性区分,但具体涉及到单空的修行内容,真的非常之多。
下面分享一些禅话。
赵州老人八十犹行脚,四十年不杂用心看个“无”字,便是我们很好的模范。难道他老人家没有悟道吗?他就是要指示我们,不要得少为足,不要我慢贡高。
赵州老人八十岁还要去行脚,四十年不杂用心看个“无”字。什么叫看个“无”字?难道拿个“无”字放在面前慢慢看啊?实际上在修单空,他一下修了四十年的单空。很多人修了四天或者四个月或者修了四年,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然而这个“无”字,就可以让你修到成佛。佛法三藏十二部,浩瀚如海,博大精深,但是要凝结到一些实际修法上,其实也挺简单,关键是你要坚持得下去。
大部分人坚持不下去,无从用力,就像啃铁馒头,或者用四川话来形容:耗子啃南瓜,无处下嘴。圆的没法用力,或者像水中按皮球,一按就飙了。一旦方法掌握了,就比较容易让你坚持下去,下面举例来说明。
黄檗禅师
“有一般闲神野鬼,才见人有些少病,便与他人说:‘尔只放下著。’及至他有病,又却理会(处理、对付)不下(不了),手忙脚乱,争柰(怎奈)尔肉如利刀碎割,做主宰不得。
有一般傻子(闲神野鬼),看见有人病了,就说“你放下吧”,禅宗里面有很多这样的人,当别人有烦恼或者生病就叫人放下,关键放下什么?怎么放下?等到他有病的时候,他又对付不了,手忙脚乱,那时候,身上的肉犹如被利刀碎割,主宰不得,没办法做到想不痛就不痛。
万般事,须是闲时办得下,忙时得用,多少省力!休待临渴掘井,做手脚不办,遮场狼藉,如何回避?
所有的事情都要在闲的时候把它做好,这样的话,遇到情况的时候才能省力。比如平常单空修得很好,遇到情况或者生死来临的时候,才能用得上去。单空能不能够得度生死呢?可以的。单空修得很好的人,在中阴的时候很容易去净土。参禅没参透,其实就是单空没有修到真正的开悟,但是参到很厉害的时候,可以十方世界任意往来。这不是我说的,是很多禅宗里的大德说的。原理是什么?参空的时候,参、参、参,参长成了“无”,实际上是对所有的现起不受吸引,在中阴的时候,一样可以很从容地以自己的信愿、自己的愿力去任何的净土。
此外,不要等到事情来了才开始想办法,临时抱佛脚,渴了才去挖井,这时候会手忙脚乱,狼狈不堪。
前路黑暗,信采(肯定是)胡钻乱撞,苦哉!苦哉!平日只学口头三昧(平日只学得口头三昧),说禅说道,呵佛骂祖,到遮里都用不著。
平常很多人牛皮哄哄,尽说口头禅和狂禅,甚至会学大德们呵佛骂祖——大德们那么厉害,呵佛骂祖当然可以理解,因为名相上的佛祖没什么可骂。比如有人去找云门求戒定慧,他毫不客气地回应没有这些闲家具,只以本分事接人。意思是我只给你直指心性,其他的基础修行你找其他人。
云门还有更加大逆不道的语言,传说释迦牟尼佛出生时东南西北各走七步,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言:“天上天下,唯我独尊。”对此云门怎么说呢?“幸好我没看见,要是看见了,一棒打了给狗吃,图个清静!”——哇,我现在听了这话都心惊胆战。呵佛骂祖,禅宗有时候是挺“过分”的,比如道场里面有人念佛,就罚他挑水洗禅堂和连续漱口四十几天。实际上,禅宗实现的是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”的见地和宗旨,只要着相都不行。但是,这需要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处于的状态,普通人还是要老老实实去修,结果很多人去邯郸学步,平常可以牛皮哄哄,面临真的生死时却举手无措。
平日只管瞒人(平日一味拿口头三昧来欺骗人),争(怎)知道今日(临终时刻)自瞒了也(这口头三昧把自己也欺骗了)。阿鼻地狱中,决定放尔不得。
自欺欺人,腊月三十那天来临,阿鼻地狱就不是你随随便便作主的了。这个话要当真听,包括我在内,我们都会死,这是绝对的真理。死了以后,你真的有把握解脱吗?每个人都要想这个事情,不要想着如何享受幸福的生活,挣更多的钱、做更爽的事,万一死亡真的来临咋办啊?所以,我把此禅话节录出来跟大家分享。
若是个丈夫汉(有所作为的人),看个公案。僧问赵州:“狗子还有佛性也无?”州云:“无。”
狗子明明有佛性,所有有情都有佛性,赵州却说“无”。关于此公案的解释有很多,其中有的解释成因为有业识在。显然,这种回答有点扯淡了。当你问狗子有没有佛性,就已经把佛性执着成“有”的东西,而赵州想告诉你佛性也是空性的,就用了“无”去表达。至于“无”是什么呢?你不懂就要去参,说白了,其实就是单空。
但去二六时中,看个‘无’字。昼参夜参,行住坐卧,著衣吃饭处,屙屎放尿处,心心相顾,猛著精彩(抖擞精神):守个‘无’字。日久月深,打成一片,忽然心花顿发,悟佛祖之机,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,便会开大口:达摩西来,无风起浪;世尊拈花,一场败缺。
“二六时中”指十二个时辰(二十四个小时),看个”无“字,就是去修单空。昼参夜参,行住坐卧,著衣吃饭处,屙屎放屁处,心心相顾处,这个时候猛著精彩(抖擞精神)去看,天天去参,然后日久月深,打成一片,某一天心花顿发,“砰”的一下,单空被破了,你就悟了佛祖之机,知道佛祖的本质是什么了。这时候就不会被天下的老和尚舌头瞒,“舌头瞒”有几个含义。第一个,天天跟你讲经,你就沉浸在经论里面被瞒了;第二个,老和尚跟你斗机锋,猜公案,说东指西,上天入地,扯淡,弄得头昏脑涨的被瞒了。
“达摩本来无一事,无数狗子起风波”,这句话是我编的,说白了就是没事找事。本来是解脱的,结果你跑来说了一翻,最后搞得大家不解脱了。这是解脱以后再来说的话。
“世尊拈花,一场败缺”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“世尊拈花,迦叶微笑”,传佛心印,从而建立了禅宗。而这里说世尊这样做是一场败缺、没有意思——本来解脱,结果被你这么一搞,就变成不解脱了。这是处于解脱里面来说现象的,以一谛的方式来说二谛,但是,处于凡夫有二谛的状况下,就要分开二谛。
禅宗看来那是一场败缺,处于法性的状态下,参也是扯淡——本来就是解脱的,一场游戏,你还参什么?当你不知道解脱是什么的时候,你就要去参,这时候就要分开二谛去参。
到这里,说甚么阎罗老子,千圣尚不奈尔何!不信道:直有(真有)遮(这)般奇特?为甚如此,事怕有心人!
到了这个时候就没有生死了,贤劫千佛都拿你没办法。有人疑惑:“真的有这么奇特吗?”任何事都怕有心人,怕你真的用心去做,意思是不信的话,用心去尝试就知道了。
颂曰:尘劳迥脱事非常,紧把绳头做一场;不是一翻寒彻骨,争得梅花扑鼻香。”
“尘劳迥脱事非常”,脱开世俗的现象,这不是小事,而是非常。“紧把绳头做一场”,禅宗里面把参行称为牧牛,牧牛的时候要在牛的鼻子上捆绳子,当它不听话的时候,就拉一下来警示,形容修行也要约束自己,要守戒、要参修等等。“不是一翻寒彻骨,争得梅花扑鼻香”,不经过很多参行的苦难,怎么知道解脱的殊胜呢?
我们经常说“殊胜”这个词汇,到底什么是“殊胜”啊?总是说、背,或者总是拿去说别人,这是没用的,修行就是长期的参行。
以上是黄檗禅师关于单空修法的禅话,我之所以节录出来,是因为这也在说单空。我想告诉大家,古代的禅师们也是这么参行的,而且这是黄檗大禅师,牵涉到云门。这么多厉害的禅师都是修单空,你凭什么看不起单空?
你会问:“单空要修到什么时候啊?”日久月深,打成一片,忽然心花顿发,悟佛祖之机,单空说破就破。根基好的人,修了十天半个月,一被指示心性就明白了。当然,大家不要这么想,不要以为自己只需修十天半个月就能明白。但哪天划破真的很难讲,上师给你指示心性有可能破;或者上师不给你指示心性,像香严击竹;还有和尚买精肉,被屠夫反问哪块猪肉不精,“砰”的一下开悟了。
为什么和尚被这句话一下激发开悟呢?因为他的心集中到一点上,心不能觉察到这种状态属于二元对立,总想找一个东西,又始终找不到,最后只能找到一个点上去。被屠夫这么一说,“哗”的一下就放了,顿时透过去,一下明白就是这个——分别念都是好念,我也亲身经历过类似的故事。
但是,前面的基础你要拼命去做才行,听到一句话,在头脑里面飞快地想,积累再多,永远都是念头——“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”、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那得梅花扑鼻香”,这些都是觉受出来的,不仅仅是年头。
接下来是大慧宗杲的禅话,大慧宗杲是北宋时代一位非常厉害的大德,曾经在一座上逼开悟了十三个人。他写的关于参禅的书信非常有名,以下是其中的一封。
大慧宗杲:答富枢密(季申)
虽暂拘得个臭皮袋子住便以为究竟。
以这个身体(臭皮袋子)来打坐就以为究竟,这是不对的,怎么不对呢?
而心识纷飞。犹如野马。
虽然停在那里打坐,但心识却纷飞,犹如野马。
纵然心识暂停。如石压草。不觉又生。欲直取无上菩提到究竟安乐处。不亦难乎。
虽然禅定把念头压下去,但像石头压草一样,石头一去掉,草又出来了。形容一不打坐,或者定过去以后,念头又出来了,这样就想要获得究竟安乐的无上菩提,真的很难。
宗杲亦尝为此流所误。
大慧宗杲说:“我也曾经这样干过。”大慧宗杲特别反对默照禅,即我们常说的觉照。而他提倡看“无”字的方式,实际上,我们可以将此与默照进行结合,在座中参“无”也是可以的,大慧宗杲反对的是只修定。在禅宗的历史上,大慧宗杲反对默照禅是很闻名的。
后来若不遇真善知识。几致空过一生。每每思量。直是叵耐。
如果不遇到师父圆悟克勤,可能会空过一生。每次想到这里,真的让人没法忍耐:“为什么要教大家死坐下去?”
“拘得个臭皮袋子住便以为究竟”,这里是反只修定,但不是反禅修,请大家注意,如果误会此意,说“这样的话,我们就不打坐了”,大慧宗杲会从虚空里面示现出来收拾你。
以故不惜口业力救此弊。
哪怕造口业,他也要去除这个弊病。
今稍有知非者。若要径截理会。
今天若是不拐弯,直接去,像“若也单刀直入,则凡圣情尽”这类的人。
须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。
心集中到一个地方,并不是一个念头破了,当然,也可以说是一个念头破了,或者是一个状态破了,或者是全体状态(心的追求、分别)全部没了。
为什么说“这一念子嚗地一破”呢?这是指参话头,参“无”的念子,注意力集中,最后把“无”也破了。先用“无”去破掉所有的一切,最后连“无”也破了,叫“嚗地一破”。
大慧宗杲还有很多精彩的形容词,比如嚗地一破、呒的一声、哗的一下等等,叫冷灰爆豆,形容境界的破。这是开悟的一种,而开悟不仅仅只有这类,还有很多类,比如老鼠啃棺材,一口一口地慢慢啃穿。
方了得生死。方名悟入。
这样的话,才能够了生死,方名悟入。
然切不可存心待破。若存心在破处。则永劫无有破时。
什么叫存心待破呢?比如有人修单空,总认为夺到后来一定有个东西出现。但是,前期就要这么去做,很多人听到“不存心待破”,就死坐在那里,这就叫“堕在无事甲里”。用力也不对,不用力也不对,那咋办呢?禅宗就是围起来打,你要不走,他揍你;你要走,四处无路,无门之门,你往哪里走?怎一个参字了得!
为什么呢?你以为有一个悟(破处)的东西,就永劫无有破时,“狗咬尾巴”、“飞鸟追影”就会这样子——这个不对,放掉一个,再来一个,不停地追,永无了期。或者像驴围着石磨打转——在驴的脑袋上支一个树杆,树杆前面挂一个红萝卜,驴就去追红萝卜,一追就永远追不住,而那个红萝卜叫悟。
对修行来说,我们就天天追那个悟(破处),到底这样对不对呢?前期就要这么去追,否则歇不下来,为什么呢?“歇即菩提”,一歇下来,红萝卜又出现了,当你的心歇下来没有红萝卜,那就行了。
很多人看到这些禅话,就轻浮地认为只要停下来就行了——你怎么停啊?本来就是停的,你要停下来,那就是在追。那咋办呢?修单空!你还是要去追红萝卜,但要明白最后的本性是不用追的,因为你本来是佛。
追也不行、存心待破也不行、不破也不行,那怎么办呢?
但将妄想颠倒底心。思量分别底心。好生恶死底心。知见解会底心。欣静厌闹底心。一时按下。
“底”是通假字,是“的”的意思。这里已经被他夺空了好多东西,有哪些呢?
什么是妄想颠倒的心?你胡思乱想、东求西求,比如股票亏钱、老公抱小三、儿子不听话等等。
什么是思量分别的心?想这样、想那样——“哎呀,这样是不是觉性……那样是不是法性……”
什么是好生恶死的心?“我一定要解脱、我不要轮回……”
什么是知见解会的心?“大手印是这么说的、中观是这么说的,大圆满是这么说的……”
什么是欣静厌闹的心?喜欢打坐,因为坐着舒服,让你做事就不干,还义正言辞地“我是修行人”——把你打成王八蛋,看你还是不是修行人?
“一时按下”,指全夺空了。但并非全夺空了就是证悟。
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。僧问赵州。狗子还有佛性也无。州云无。
什么叫按下处?按下哪里?让心停下来,去看个话头。那话头是什么呢?赵州说狗子没有佛性。
此一字子。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。
这个“无”字,摧毁掉许多恶知恶觉的有利武器。也就是让我们去修单空,把所有的恶知恶觉摧毁。比如修行的时候,觉得这个觉受很好——“无”,没了;觉得这个是不是觉性——“无”,又没了;觉得这个明——“无”,也没了;觉得这个空——“无”,也没了……就这样摧毁。
到底什么时候到头呢?到时候嚗地一破,自己就会明白,那个明白语言无法说,但就是那点明知,就是我们作为人、作为生命的那点东西。我们人的身体,筋络、骨、皮、屎尿粪屁、毛发等都是物质,死人也有这些东西,否则就不能称为人。
那他凭什么活呢?就凭“那个”,那个是什么?那个不是头发、不是鼻子、不是你的屁股、不是你的心脏、大脑……那到底是什么?那个东西能催动你的思维、你的感受、你的身体,你要使劲探究它,它也“无”,但它不是没有。
所以,我们要去参这个东西,那要怎么参呢?
以下作了很多的诠释,称为“宗杲八不”,与《心经》说的“八不”(不一不异、不来不去、不生不灭、不常不断)有所差别,具体有哪些呢?
不得作有无会。不得作道理会。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。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。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。不得扬在无事甲里。不语向举起处承当。不得向文字中引证。截理会。须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。方了得生死。方名悟入。
这“八不”与原文的文字有些不同,但大意是一样的,后面我会列出来。
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内。时时提撕。时时举觉。狗子还有佛性也无。
“十二时中”指二十四小时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四威仪内,要“时时提撕。时时举觉。然狗子还有佛性也”,也就是去参这个“无”字。
云无。不离日用。试如此做工夫看。月十日便自见得也。一郡千里之事。都不相妨。
“云无,不离日用。”随时随地都这样。“试如此做工夫看。月十日便自见得也。”做一段时间,你就会有一定的所得。“一郡千里之事。都不相妨。”“一郡”指一个城市里面或者很远的事,都不会受到妨碍。
古人云。我这里是活底祖师意。有甚么物能拘执他。
古人说:“我这样做,就是活学活用祖师之意。”否则,就是障碍你的参修、你的佛性。
若离日用别有趣向。则是离波求水。离器求金。求之愈远矣。
如果离开你平常的生活、离开你平常的认知,还有其他东西的话,就像离波求水、离器求金,也就是在玩意识的东西。离开了波浪还有水吗?离开了金属器物还有金子吗?如此一来,水和金子都会变成你头脑里的想象而已。
也就是说,日用的一切显现都在那里面,都是那个东西的游舞,叫法性游舞。如果你不在所有的显现中去参“无”,并且参透的话,就会变成离波求水、离器求金,求之愈远。
宗杲八不:不得作有无会;不得作道理会;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;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;不得向话语上作活计;也不得飏在无事甲里;不得向举起处承当,不得向文字中引证。
说一千道一万,就让我们参这个“无”字,最后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呢?大慧宗杲举出了“八不”。
“不得作有无会”, 也就是“无”参到最后,不能作有无会。
其实,“有”和“无”要么是意识思维,要么是意识直觉,直觉里面加上一个轻微的执着,“有”和“无”都不行,这就叫做“不得着有无会”。
“不得着道理会”,当然了,不能执着于我们的逻辑和思维。
“不能着意根下思量普度”,“意根”就是我执(末那识),“意根下”就是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离开了思维,但是,处在阿赖耶识里面可以有轻微的觉知,我们会认为这种状态是、这种状态不是——进入深定以后,认为某种定的状态是法性,这也是很麻烦的。
当然,有人说这是第六识的意识指向,也叫“意根下普度”,停下来以后,意识有个指向,觉知这个是、觉知那个不是,这也叫做“意根下思量普度”。更深一层就是进入很深的定里面,觉得这个定是、那个定不是,当你这么觉得的时候就叫做“普度”,显然,这也是不对的。
“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”,“ 垛根”是堆积和集中注意力的意思,形容以前古代人把割好的稻草往一处堆积。什么叫“不得向扬眉处堕根”呢?我们认为心就是拿来用的,扬眉瞬目处就是用心嘛,意思是往某个地方集中或参究,觉得这个就是。
香严曾经写过一首诗来示意自己证悟了祖师禅——“我有一机,瞬目视伊一,若人不会,别唤沙弥。”谁让你瞬目视伊的,谁让你扬眉的,往那方面去普度、堆积、参究,都是不行的。那要怎么办呢?你就是要什么东西一出现——“无”、什么东西一出现——“无”,如此去参,其实就是在修单空。
“不得向话语上作活计”,不要老是在那里说来说去,这是很容易做到的。
“也不得飏在无事甲里”,什么意思呢?我们经常说“歇即菩提”,然后就误认为什么都不想、什么都不做,觉得这个状态就是了——如果这个是的话,那板凳也是了。很多人不左即右,到底什么是中道?明白了才是中道,你一定会问怎么明白呢?参个“无’字——只能这么跟你说,但到底是什么呢?喝茶去!那个东西没办法说,一说就被天下老和尚瞒,实际上真的可以证悟。
“不得向举起处承当”,什么意思呢?经常有人会说:“念佛是谁”、“吃饭是谁”,这就叫做“举其处”,其实就是第一推动力,很多人轻率地认为“那个第一推动力就是了”——我扬眉瞬目、我举起处承当、我吃饭放屁、使我运动的那个东西就是它,然后死死地认定,就叫做“承当”。
而且禅宗里面鼓励大家“自肯承当”,大家一听,就很轻率地认为:“哦,这一切都是我的心在运作嘛。”其实,那时候是用意识或者一种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去认了心,实际上还是二元对立捏造出来的一个东西,叫做”举起处承当“,并非是真正的证悟。
很多人都这样,听了窍诀或者被指示了心性,就来说“这个就是了、那个就是了”,说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。为什么要斗机锋呢?玩个花招来糊弄你,你在自欺欺人,自己搞不清楚,一受到糊弄就完了,或者说一个东西来考验你,让你不明白,就说明见地不透。
“不得向文字中引证”,不得向文字中引证的例子也有很多。落实到修行上,就是拿着“明空双运、离开四边、撩摸不到”等词汇去套心呈现的某种认知、某种状态,这就叫做“向文字中引证”。有些人读了很多书,经常拿书上的文字去套自己的某种认知、某种状态,比如大中观说的“言语不到,这个就是这样的”、大圆满说的“不屑求证,自然心、平常心就是了”……古代禅宗的传播过程中,的确让很多人开悟,同时也制造了很多的漏洞,而宗杲“八不”恰好堵死了这些漏洞,也把修行中容易出现的误区都堵死了。
说了那么多,到底该怎么办啊?很简单,如前所说,参个“无”字,也就是修单空,所以我讲了“四夺”。把四夺深入下去,就是参个“无”字、守个“无”字,日久月深,打成一片。
这是中观的修法,大圆满也有更深层的修法,密宗也有密宗的,而我们现在要修中观的修法,修到后来,就会变成大圆满的修法,这就是我们修行的路。慢慢地,从思维变成觉受,就变成了大手印的修法,哪有那么复杂?但也可以说是非常的复杂,这些东西不是矛盾的。最后,你一定能够体会到诸佛所说,奇妙到什么都是、什么都不是,非思量卜度可以理解,同时可以包含思量卜度。
今天的《修心八颂》就讲到这里,虽然最后一个“诸法如幻”讲得多了一点,但前七个偈颂也非常重要,大家可以任选一个来修持。前七个偈颂最重要的是屡败屡战,修菩提心是很痛苦的,因为它跟自己的欲望和要求互相冲突。修单空反而不会这样,一修一夺也不会真的受到伤害,难道真的用光来射你啊?这是你想象的光,而且没有不受伤害,慢慢地,你感到松脱会很舒服,乐、明、无念很快就出现,也不会抵制,所以大家都觉得这样很厉害。
但是,既然你夺得那么好,人家一惹你就生气呢?啊?为什么你会经常难受和纠结呢?为什么会经常犹豫怀疑呢?成都有师兄告诉,修了几个月单空,就觉得自己坐在影子里面,后面啥都修不上去。为什么?他没有出离心,也没有菩提心,内在的东西没被夺掉。周围都是影子,就像坐在影子里面,就算不是如梦也如幻了,但也没有用(当然,意识卜度的成分比较大,不是真的如梦如幻)。
菩提心的修行相当重要,跟你心的要求、欲求反着来,导致很苦痛,所以要屡败屡战、至死不休。这样修下去,修起单空就会好容易,或者结合起来修,那会更容易,希望大家一定要坚持、坚持、再坚持!
不要说自己再也找不到什么修行的方法,我都基本上教完了,你只需要坚持下去。当然,这个过程中确实会出现误区,需要老师、需要同修,前提是你要坚持,坚持才会胜利。佛法不是说着玩的,也不是哄骗大家试图获利的。
我希望大家把学习《修心八颂》的功德回向给佛教能够在娑婆世界里面尽量地留得更长久一点,让更多的众生能够知道佛法的美妙,因为佛法的流传实在太难了!
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,现在开始回向。
【注: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