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禅七的最后一天,这次禅七虽然还没结束,但我已经感觉到很圆满了。按照这个情形,下一次禅七肯定还是在香港举行。虽然是无常,每天都在变,但还是有些规律的。估计明年的五月份,我们应该还是在香港举办禅七,明天我就让发心人员去新地方开始订房间了。(鼓掌)
我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,那地方可以跑香、可以打坐,会非常的正规。再告诉你们一个不好的消息,那地方的一个房间住八个人。但我们会解决洗澡的问题,因为这次洗澡的问题好像不太好解决,至于活动的空间、饮食可能会比现在好很多。(鼓掌)
不管怎么样,禅七只要有任何的可能性,我们都会进行下去。如果实在是因缘不济,譬如地火水风、三大灾、八大难都来了,那大家就赶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!(众笑)
好,我先跟大家分享这么一个消息,我也感到很开心。这几天大家打坐肯定很辛苦,其实说“打坐很辛苦”这些话,大家应该感到惭愧,因为打坐一定要变成享受,不能是辛苦。你说:“享受是个误区!”——你先享受了再说!
当然,在变成享受之前,开始一定要努力、要专精唯一、要意守目标、要进行很长时间的磨砺。但是磨砺到后面,以前我们也讲过,一定要慢慢去体会放松跟愉悦,甚至在意念上要学会放弃,慢慢连目标都不要去守了。当真的产生了平静以后,连目标都要放弃。比如我意守丹田,到了很静的时候,我连丹田都不守了。或者是我观呼吸,真的入定了以后,呼吸我也不观了,要变成这样。
今天中午我给几位师兄诵了一首南怀瑾先生的诗:“秋风落叶乱为堆,扫尽还来千百回。一笑罢休闲处坐,任它落地自成灰。”什么意思呢?打坐打到一定的时候,念头就像秋风卷落叶一样,不停地这么来。一般我们会去对付它、控制它——我要意守丹田,我不想、我不想,出去了拉回来……
开始是有这么一个过程,但是你的心一定会反反复复地经历这些东西,然后形成一种疲惫,这个疲惫和厌倦的过程,你只要坚持下去,福音就来了。什么叫做福音来了?你只要坚持下去,慢慢就会形成一种很奇怪的平静,你不能掌握它,但是它已经慢慢开始形成了。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办呢?你不会随着它跑,也能够感觉这些“秋风落叶乱为堆”的念头或者情绪了。
虽然有时候很费力、很苦,但它已经形成了。开始禅定的时候,我们要集中去观一个点,身体坐在那里挺僵硬的,但你要慢慢学会放。放是什么呢?不去理这些念头,看它怎么样,它要怎么样就怎么样,那是它的事,我就是很放松地坐在那里,任它落地自成灰,我们一定要慢慢培养这样的东西。
慢慢地,你的禅修才会变成享受,不然你就一直在那里努力地对抗——“念头,你这个阶级敌人,把你打翻在地,踏上一只脚,让你永世不得翻身!”这样你自己就永世不得翻身了。所以,你一定要学会慢慢开始放,当然你不要一上去就追求这个;一上去就追求这个东西的话,也是一个笑话来的,就像毛都没长齐的孩子,就想结婚生孩子了。
这是不行的,一定需要个过程,就是你开始可以费力去关注目标,但是要坚持。坚持到后来,慢慢就会产生这样的觉受。然后,中间有个过程就是交替来,一会儿专注、一会儿放松,一会儿专注、一会儿放松,慢慢就越来越放。放到后来,又有一首形容禅定的诗,也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——“南台静坐一炉香,终日凝然万虑亡。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思量。”
“凝然”就是一直坐在那里,心谈不上散乱和不散乱(就是不散乱,这么说吧!)“万虑忘”就是没什么念头了,它不会像我们那样拼命去对治。“不是息心除妄想”,就不是专门去“我一定要除掉妄想、除掉妄想”——除掉妄想干嘛?任它落地自成灰嘛!不要去除它。“只缘无事可思量”,没什么好想的,一切都是假的,这是自续派;一切都是空的,无言、无语、无想、无看、一切都无,连“无”也无,这是应成派;有什么好想的?一切都是法性,想也是法性,这是大圆满的。既然“无事可商量”,你就一定要慢慢学会这些,在禅修中间一步一步去磨砺(打坐)。
“九住心”说的是我们禅修的层次(感受的度、禅修的量)。但是你要完成“九住心”的过程,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些,你们要记住!开始要专注,专注了以后还要学会放松、看着念头。什么叫看着念头?你不要用心去“我要去看念头、看念头、看念头”——不要这样子哈,其实你坐在那里,你知道你的念头,就叫“看着念头”。你根本就不用力,你一定会知道自己的念头,不然你为什么会烦呢?你要是不知道念头的话就不烦了,所以不要故意再加个念头去看着念头,这样很累的,你就坐在那里。
其实打坐是一个慢慢的磨砺,逐渐去体会自己的心怎么从运用到安静的一个过程。长期如此,任何人都做得到,除非你有病,我说的病是心病。比如你贪求世间各种各样的东西,贪求得太厉害是不行的,所以禅坐的第一要求是:呵欲。天台宗对此特别地强调,“呵欲”就是斥责欲望,欲望太深了坐在上面——“我去,我啥都没现起,我现起了苍井空!”这样你怎么坐啊?所以大家要慢慢去放弃这些事,要淡一点儿。你说:“我没法淡啊!”你修下去一定会淡的。你不停地修五加行、去磨砺这些东西,身心的现状会变的,你会慢慢从世俗的一些强烈渴求中间脱离出来。
我刚才说的是男性,女性不会想苍井空的,但是你会想这样“晗”那样“晗”(鹿晗之类的明星),或者是金钱啊、老公啊、儿女啊……你总是有很焦虑的一些事在里面,然后它会影响你打坐的。禅定,并不是好像抓到一个东西,就能够产生另外的一个结果,不是的。一个结果往往是很多因素掺杂进去的,有一个主要的因,其他的一定要去培养它,也就是一定要有土壤才行。
一个鸡蛋如果没有合适的温度是孵不出小鸡的,当然你一定要有鸡蛋啊,如果弄个石头是没办法孵出小鸡的(这是毛主席说的)。所以,我们要坚持去做这样的禅修,慢慢把自己的禅定变成舒适跟愉悦。你就不会说:“哎呀,我打个禅七真的好难受啊!哎呀,禅七终于熬过去了!”(其实那时候你也体会到了一点松脱的快乐。)
打坐很好的人,比如五天过去了(每天打满五座),他也会觉得:“哎呀,就这样完了?有没有搞错啊?你们这些搞组织的能不能多延长两天啊?”(他会有这样的感受,当然不会这么说。)原因是他喜欢禅修,说明你开始真正在修行了。那前面叫不叫修行呢?也叫修行,但这种修行有点扯淡,扯没关系啊,一扯,蛋一破就好办了。为什么我要说禅定呢?因为禅七快结束了。
现在回来继续交流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,这次禅七肯定是讲不完的,要讲到下一个禅七。大家一听到下个禅七还要讲这个经典,就说:“这些东西有什么好讲的?”下个禅七我说不定又换其他花样了,字在这里,内容会不同的,换句话说“你在不在那里,字都在那里!”(众笑)我们来看内容:
又问:“真如之性,为实空?为实不空?若言不空,即是有相;若言空者,即是断灭。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?”
这个很重要啊,这个问题问得很精彩!真如之性到底是空还是不空?若言不空,就有相,那就肯定不对,说好真如是无形无相的,如果有相的话,它怎么能演变出其他的外境呢?若言空者,就是断灭,那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修呢?
我们学中观的时候其实做过很多解释,中观说的“空”不是指没有,要是你认为它是没有的话,那就完了。学中观的人,很容易一下就说:“哎呀,这个谁不知道啊?那个空不是断灭,它明空双运,它有光明,所以我明白了!”你就明白了这四个中文字——明“ming”、空“kong”、双“shuang”、运“yun”,对你来说,它不空的,而是你心面前的“有”,所以是没有用的。
然后你可以借助这四个中文字继续探寻修行,但很难体会到真正的空是什么,它既不是断灭,也不是一个对境,所以你要去修行。禅宗的一些经典或公案,对于中观学得很透的人,看起来会非常的精彩。如果中观学得很透,可以去把大圆满的七宝藏的经典读熟的。其实很多师兄受了大圆满的灌顶以后,可以去读七宝藏的,比如无垢光尊者的《实相宝藏论》、《窍诀宝藏论》、《法界宝藏论》等七个宝藏论,读完了以后,你再去看禅宗的东西,随便看,很容易看懂!当然,这个看懂是字面上、思维上的,概念上你知道它在说什么,但真的明白不是那么容易,体受性、直觉性的明白就很难了,而要修出来就更难了。
曹洞宗的修行讲求层次,从单空修到基本上开悟。我们经常听说:禅宗不论禅定,要单刀直入、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(连六祖也这么说)。其实不是的,六祖指的是最后那一下不能靠禅定,但前面要达到最后那一下,真的需要一个修行的过程,而且初悟以后也要进行地修行。
曹洞宗的一位祖师洞山良阶,设置了五个修行层次,叫做“功勋五位颂”。具体是哪五个层次呢?每个层次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代表,第一个叫“向”;第二个叫“奉”;第三个叫“功”;第四个叫“共功”;第五个叫做“功功”。
这跟我们中观的修行到开悟几乎是一模一样的,好,我们来看看。洞山上堂问:“向时作么生?奉时作么生?共时作么生?共功时作么生?功功时作么生?”什么叫“作么生”?湖北话:怎么回事呢?那时候他们把佛法术语化,搞成大家都听得懂的语言。
可如今,有些人又把这些语言当成好像不能碰的东西来进行模仿。请一定要记住:学经典也好、看公案也好、闻思也好,我们一定要明白其意,要“得鱼忘笙”(“笙”即以前抓鱼的竹框子,把鱼抓到以后,可以把笙丟掉)。“得鱼忘笙”,这词汇显得比较优雅,其实是过河拆桥的意思。如果我们现实一点,真的明白了以后,那些方式就可以放到后面去了。当然你也可以捡起来去利益众生,但是你自己要把它扔掉,不能老著在这些词句上。
这五个层次是怎么回事呢?僧(出家人)问洞山良价: “如何是向?”师曰(洞山良价回答):“吃饭时作么生?”处于第一个“向”的修行层面时,你吃饭是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——我们吃饭是怎么样的?拼命想吃饱嘛——“吃,这个好吃,喝汤……”初步的修行就是这样的,要像吃饭一样。
当开始体会到一些禅定修行的时候,我们要拼命去做。当然中间要休息,不然会胀死的,你休息一下再来、休息一下再来、休息一下再来,不停这么去做。一个禅七是这个样子,平常一年的生活也是这个样子,十年的生活也是这个样子。但是你一定要像吃饭一样,成为一种需要,明不明白?如果不成为一种需要,你是修行不上去的。我们现在不是一种需要,而是一种点缀,可要可不要,是不是?
我们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?我的家、我的他——你和他都是傻瓜……那些需要都是很蠢的,但你对待修行的态度就是可要可不要。比如参加禅七,回去跟所有的人商量:“来还是不来啊?哎呀,可来可不来!哎呀,反正没事就来吧!”这种心态来了也没用。
所以,当产生了一些单空的境界,你始终想着去修这个单空,随时要夺、要破,随时都要养成这样的习惯。那要破到什么样的程度呢?你做梦遇到乱七八糟的境况时,马上就知道怎么去解除,梦中就开始破,一定要这样。串成习惯之后,生起一些不好的情绪,也要马上破,这个叫“向”。
这个阶段很重要,也是我们最需要费力下功夫的一个阶段,但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个阶段,只是拼命去读书啊、去想啊,那是属于“向”的最前期的一个阶段。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夺,而夺有很多方式,比如慈师讲的“脑袋放在旁边、肠子放在旁边、皮肤放在旁边、骨头也放在旁边……”,也可以用光来射,甚至用个什么东西在里面穿。这些观想其实要让我们产生“身体是虚假的感受”,这样才行,但是要不停地去做,这个过程很长,叫做“向”。
洞山禅师用了一首诗来形容这个层次——“得力须忘饱,休粮更不饥”。这太文艺了,意思是吃多了就忘了饱,不吃了也不用饥。如果单空修到一定的程度,形成了单空的追逐,就会功夫成片,随时随地都处在那里,慢慢我们就开始不用力了,而且心会形成境界的。比如虚幻定或明知比较稳定了,都可以到这种状态。那什么是“休粮更不饥”呢?就是我不修的时候,它还是这个样子。如果一休,就是单空;如果一不休,又回到平常一样了,这就说明程度不够。
即使是这么一个坚固的状态,比如始终守在单空的状态里面,都只能叫做“向”。随时随地都觉得虚幻的,你们达到这一步了吗?大家说:“这样的话,‘向’后面还有四个层次,不是好难吗?”其实那四个层次有时一指头就戳穿了,一瞬间越过四个层次,最关键的是第一个层次。
第二个层次是“奉”,云何是“奉”?师曰:“背时作么生?”,就是我们怎么能够抓住这个境界?如第一个层次所指的,始终保持在单空的程度上,那我们怎么把这个“奉”抓住,或者是一直捧在手心里面呢? “背时作么生”,告诉你不要去抓住它,“背时”指背过来。当你训练到一定的程度,你就不用去抓住它,始终安住在里面就可以了,这个叫做“安住单空”。
以前我们讲过单空在能上的几个特点,其中一个是“非禅定”。当单空在能上修到一定的境界,你会发现它不是禅定,你放下来的时候,它还是这个样子。因此你就跟形容第一个层次“向”的那句话,“得力须忘饱,休粮更不饥”有点一致了。
实际上这五个层次是一层层互相地衔接下来的,那“背时作么生”是什么呢?单空夺到一定的时候,你只要完全放下来就行了。怎么让单空保持住呢?——你完全丢下来,那个单空一定在的。(请记住啊:前期一定要有夺,没有夺你保持不住的!)
那么,他用一首诗来形容这种状态,叫做“只知朱紫贵,辜负本来人。”什么叫做“朱紫”呢?古代那些达官贵人一般是穿红色或紫色的,形容抓住一个很贵重的东西。意思是辜负了你自己才是最厉害的人,当然,这是在嘲笑“奉”这个境界,说明它还不是究竟的。你只知道逮住一个境界,其实真正的证悟是不需要境界的——你只知朱紫贵,反而辜负了自己的本质。
但是,我们不要去看后面的评论词,因为老是站在最高的程度去评论的。禅宗的祖师就是这样,你说什么,他都说你在扯淡,老是站在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的角度来对待我们凡夫,那个是不行的。
后来有些学教的大师们,说“六祖只具一只眼”,这句话既是赞美又是贬斥。“只具一只眼”,就是他永远处在孤峰绝顶、很高的层面上去看问题,从来都是在一个角度、一个层面上。哪个层面呢?法性游舞那个层面,很牛的!但你要考虑到下面的人嘛,下面的人怎么办呢?要有两只眼嘛,还有世俗谛的需要。所以后来遭到贬斥,在一定程度上这对很多人是不管用的,一上来就给人家一拍,然后就走了;或者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,这些是不一定行的。
而洞山对每一个层次后面都赋予一首诗去评价,往往都是从最高角度去的。比如“只知朱紫贵,辜负本来人”,我当然只知朱紫贵啊,我都不知什么是本来人,我只能辜负它!对你们来说,单空啊、空性啊、菩提心啊,这些叫“朱紫”,很贵的,无垢尊贵种。但你不知道最珍贵的是你的本性,你辜负了它——但你只能辜负它,有本事你不辜负嘛?!但是他要这么评价,我们也要听从的。
第三个层次是“功”,怎样能够真正地明白?这时单空开始走向突破了,我们一定要走到彻底放下单空,明白本性的层面。那要怎么达到这一点呢?如前所说,第一个要像吃饭那样抓住,不停地欲求吃饭——“吃饭时作么生”(向);第二个开始境界成片了——“背时作么生”(奉)。请大家记住这两个,我们说得单纯一点,不能说复杂了,究竟的跟次第的混在一起大家会昏的。
那么,第三个是问怎样才能真的把这个“单空”放下?问师父:“如何是功?”即怎么去做功呢?禅宗说的“用功”往往指在根本上去用功,那怎样去明白本性呢?怎样真正在本质上去用功呢?洞山就回答他:“放下镢头时作么生。”当劳动得很累的时候,你把镢头放下,那时候就是了。
但这个是不是呢?有两种可能,第一种,放下镢头时很像阿赖耶识的状态。以前慈诚罗珠堪布说:“你要认识阿赖耶识的话,就去跑步,跑累了突然停下来就是了。”那时候没有念头(想不起来),然后心又清清楚楚的,那个清清楚楚的心就是阿赖耶识。
比如我们禅七的时候会跑香嘛,香板“啪”打下来,一下就站在那里,其实有短暂的时刻就是阿赖耶识。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身体和周围的一切,但是念头起不来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念头需要气的,而气被跑完了,这个是强制认识阿赖耶识的方式。还有一种就不一定是这样了,比如单空,到了境界很深的时候,随时随地都那样。
还有一种把单空放下的认知,如果认知到最彻底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开悟,把单空都丢掉了。但一般来讲,刚刚开始是没办法一下就认知到本性的,把单空丢掉了,它还是单空,就变成我们说的“狗咬尾巴”。那怎么办呢?你不要怕狗咬尾巴,一定要在修单空的时候,学会全然放弃。
你说:“我放弃了会有什么呢?”你不要“求”什么,只是放在那里,休息。他问:“放下镢头是什么?”你要学会坚持用单空夺很长时间以后,就不要这个境界了。你说:“我还有梦幻感啊、明知定啊、什么照见五蕴皆单空啊。”——你照什么啊?你不要照了,好不好?你又说:“那我坐在那里干什么?”——我啥都不做,我休息!有这么一个过程,明不明白?
大家修单空是直接上去的,如果你直指本性已经明白了,你就不用听这个了。但你肯定听得懂,听不懂说明你是“黄”的。但你在没明白之前,要知道单空修修修,觉知到一切都是虚假的,然后你要把这个境界放了,知道吧?
你说:“放了?那能有什么呢?”不要有什么了,知道吧?一有什么就会变成飞鸟追影、狗咬尾巴,听得懂吗?这是我对一部分师兄说的,如果没修到这种程度的师兄,反正也不花钱,听了就听了!
这样放下来就叫做“功”,它的“功”是指哪一段呢?放下来啥都没有,就那样。那是不是无记呢?这时候不怕无记,为什么?你有前面的“向”跟“奉”做基础,你就不要怕无记,就无记下去。“功”就是这个意思,他虽然用了非常文艺、八不拉跨的语言说,但实际上就是指这个过程。
然后洞山又写了一句诗来形容这个状态——“撒手端然坐,白云悠处闲。”哎!我现在看到或听到禅师写的东西,我都生气,这完全不替末世众生考虑,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再写这些诗了,为什么呢?第一个,古代文化的影响。第二个,人已修到那种程度的时候,身心里面都会诗意盎然,他不写诗、不常笑的话,憋得慌!(他不是憋得慌,是很快乐,自然而然就这样了。)
“撒手端然坐”,什么境界都不要了。什么境界都不要了,是不是就睡着了呢?也可以像大圆满这样,也可以很自然放松地端然坐在那里。“白云悠处闲”,身心非常地悠闲、清晰明了。那个叫做“作功”,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?处在分界线——有可能明白了,一步就昭昭然然全明白了;也可能是昂首万劫,不得清明。
也就是说,是的,你一定要经过全然放下的这个状态,但不见得真的会明白。但你做下去,一般来讲,如果被一个大上师指引,或者是磕着碰着,如禅宗里面的“香严击竹”,香严禅师拿个石头一扔,“啪”一下就开悟了。还有经常说一些我们最瞧不起的例子,比如“屠夫下了那么多动物,要下地狱啊!”——结果他临时当了一把上师。还比如妓女我们也瞧不起嘛,但有的禅师听到她唱一句“你既无心我便休”,他就“休”(开悟)了。
所以,他在任何状况下都有可能开悟,但你一定要有“功”这个过程,学会在“单空”的状态下,把所有你自认为的境界和证悟丢了——无智亦无得。(其实这些不是很该讲的,但这是禅宗的嘛,讲了就讲了,也没啥事。)
第四个层次是“共功”。云:“如何是共功?”师曰:“叫不得色(色即物理境界)。”什么意思呢?所有现起的物理境界,这时候都不影响你了。其实单空也好,证悟以后在空性中安住也好,有一个最明显的认知——所有一切都成为法性。
单空如果不成为法性,它也是虚假的幻象,那么这时候表现为两种:第一种,它可以显现,但它根本不影响我的认知或者安住觉性,我们可以说它是空性的庄严、法性游舞。还有一种就是慢慢入定了,入定了以后,你保持这个证悟,一切都消失了,就是真正的法性定。如果只是单空的话,就变成了禅定。
但不管怎么样,“色”就不影响你了,叫“不得色”。当然,这个“色”不仅仅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,连耳朵听到的、身体感受的都是,其实这时很大程度上就已经逼近解脱了。但很多师兄们打坐打到身体都消失了,为什么一点证悟的感受都没有呢?他只是通过禅定的力量,把身体触受的显现压制了,跟修单空去除色的执着是两回事。所以从禅定出来以后,他们还是非常爱自己的身体,他能不能够随时随地保持虚幻感呢?不会的。他就是坐的时候能够进去,说明这仅仅只是禅定,并不是“色”的执着消失了。
还有,弄的不好的话,这些人对情绪的执着、个体的执着更盛,为什么呢?“你看,我都能够消失了,就算不是无垢尊贵种,起码也是百分之五十的尊贵种。”——反而会引发其他的执着。其实他的单空只是一种定,然后把“色”的显发习气压制,禅修中心的很多师兄对此很有一手。
这种修到后来就会变成妖怪,为什么呢?慢慢定到很深的时候,他会有神通的,能看到隔壁是什么样的——“哇,你穿什么颜色的内裤(就变成了流氓)!”、“哇,原来他存折的密码是这个!”、“哇,我懂他的支付宝了,买!”这些他都知道,那怎么得了啊?
贪点财还好一点,有些就喜欢去吹牛——“哎呀,我看到你左边胸口上有一团黑气!”抓过来吃了,你身体变好了,真的感到舒服了——“哎呀,好有功能啊!”哦豁!会变成魔子魔孙在扯淡。所以禅定这些东西是不能信的,它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压制了执着,并没有消除执着。一定要借助单空跟菩提心去消除执着,产生后面这样的东西才行。
然后洞山又写了一首诗:“素粉难沉迹,长安不久居。”“素粉”就是我们画在脸上的那些粉,画着素妆,不沉迹,就是它不能留下来。小鲜肉们有这种感觉吗?——要化素装。意思是什么呢?我们会发现这些显现的颜色(物质),就像画在脸上的淡妆一样,慢慢开始变薄,乃至于消失——“不沉迹”。“长安不久居”,长安当时是很繁华的,就是说这些乱七八糟的显现不会待在里面很长时间,自然就会消失,这个就叫“不得色”。但是到了现代,禅宗的教育方式真要变,不变根本看不懂。
第五个层次是“功功”,这是见道比较彻底的境界了,悟彻了。师曰,“不共”。这个好弄死人啊!什么叫做“不共”?“万象丛中独露身”,就是“不共”,在任何一个现象上你都找不到,因为没有本质。
他也回答不出来,就说了“不共”,意思就是你找不到,你再也没办法跟任何一个人描述,甚至连描述都都没办法描述。我们描述的东西一定要个共同的认知嘛,如果我说一个你从来没看过的东西,你绝对没法听懂的。比如我说天界有一种花叫“干呀拉”,那种花充满了香气,如何如何,形容了一大堆,你想的却是你家花园里面的花,却根本不知道“干呀啦”是什么。
当我们认知本性的时候,因为它没有本体,所以他用了“不共”来回答,它肯定是不共的。为此他又写了一首诗“混然无为处,何处更相求。”“混然无为处”的“为”就是抵触的意思。“何处更相求”——本来就是,就在当下、就在这里。但这里又可以跟任何一个现象浑然一体,“无为处”——不相触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”但它的本体你找不到是什么。落到这时候,我们怎么去形容这个境界?真的没法形容。大圆满里面会利用一些方式让你去认知,但你要形容它,是没办法的。比如觉性啊、如来藏啊,这些词汇大家都听了很多遍,关于它的概念大家都背得溜溜熟,那你跟我来个“不共”嘛?如果禅宗搞熟了,问什么是“不共”——到处都是,就是“共”。虽然回答是对的,但你还是不懂,那就成了口头禅,然后自以为是的话,就变成狂禅。
所以没有办法,只有踏踏实实地去修行。反而前面的“向”跟“奉”两个非常重要,不停地“向”,就是不停地追求它;“奉”就是随时随地去保持它;“功”就保持到一定的时候,学会全然不要。这三个层次轮翻来,后面两个不用担心,只要前面做到一定的程度,它自然会显现。
很多人说:“哎呀,禅宗这么快,那我不要前面了,直接去追后面那个‘不共’”!那根本就不用追的,只要追都是错。那为什么不能在不追的状态下,让它自然呈现呢?因为有执着,有执着你就要去修单空。
我与大家分享这些东西,因为我觉得去讲禅宗的这些理义,让概念越来越复杂、越来越清楚,有时候反而没太大的用处。我们讲了那么多的经典、那么多的中观和唯识的道理,这里的很多师兄都可以出去给人家上课了。如果要分什么硕士生、博士生,你们都可能成为博士后了,考试都考满分,但如果不去修行,这些都是哄人的。
所以,坚持去做前面一些细致的修行才是最重要的,不要渴望听到一个什么窍诀就开悟了。其实很多师兄听了很多的窍诀,也直指了心性,甚至《七宝藏》的课都上了好多,问他明白了没有?——“好像知道了一点!”那到底是什么嘛?——“应该说到处都是啊!”我说:“那你来找我干嘛呢?赶紧去度人嘛,要是不想度人,赶紧找个山洞住下就完了嘛!”——“我还是不清楚嘛!”(我好想掐死他!开玩笑!)
所以,大家一定要重视前面的基础,这是很实在的、很真诚的教育。以前堪布要大家修五加行、修基础的时候,我当时还不以为然,“哎呀,这个没什么,也许有的人单刀直入就可以了!”后来发现,单刀直入可以把自己杀死,法性还是没出来。所以真的没用的,还是要踏实一点。
为什么我要讲那么大一堆话呢?因为我剩下的内容不多了,先把时间占了再说。
又问:“真如之性,为实空?为实不空?若言不空,即是有相;若言空者,即是断灭。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?”
答:“真如之性,亦空亦不空。何以故?真如妙体,无形无相,不可得也,是名亦空。然于空无相体中,具足恒沙之用,即无事不应,是名亦不空。经云:‘解一即千从,迷一即万惑。若人守一,万事毕,是悟道之妙也。’经云:‘森罗及万象,一法之所印。’云何一法中,而生种种见?如此功业由行为本。若不降心,依文取证。无有是处,自诳诳他,彼此俱坠。努力努力,细细审之。只是事来不受,一切处无心。得如是者,即入涅槃,证无生法忍,亦名不二法门,亦名无诤,亦名一行三昧。何以故?毕竟清净,无我人故。不起爱憎,是二性空,是无所见,即是真如无碍之辩。(四无碍辩: 指佛、菩萨、圣众等所具有的四种自在无碍辩。即法无碍辩、义无碍辩、辞无碍辩、辩无碍辩。又译四无碍智、四无碍解。略称四辩或四无碍。乃大小乘之通目。用来显示无碍自在说法教化的德用。)此论不传无信,唯传同见同行。当观前人,有诚信心,堪任不退者,如是之人,乃可为说,示之令悟。吾作此论,为有缘人,非求名利。只如诸佛所说,千经万论,只为众生迷故。心行不同,随机应说,即有差别。如论究竟解脱理者,只是事来不受,一切处无心,永寂如空,毕竟清净,自然解脱。汝莫求虚名,口说真如,心似猿猴,即言行相违,名为自诳,当堕恶道。莫求一世虚名快乐,不觉长劫受殃。努力努力。众生自度,佛不能度。若佛能度众生时,过去诸佛如微尘数,一切众生总应度尽。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,不得成佛。当知众生自度,佛不能度。努力努力。自修,莫倚他佛力。经云:‘夫求法者,不着佛求。’”
问:“真如自性,为实空?为实不空?”回答:“真如自性,亦空亦不空。”亦空(空性)、亦不空的意思就是还有光明,其实是说光明和空性双运。但古代的禅宗是很难像我们现在学中观那样的,四边(有、无、亦有亦无、非有非无)给你分析得很清楚,还有光明跟空性双运,这些词汇满足了我们复杂的头脑。
而文中只说了“亦空亦不空”,什么意思呢?空跟不空本来是对立的,那又空又不空不是一个笑话吗?这是非常抵触的,没有这样的事物。实际上,我们要怎么去理解呢?这个“空”不能理解为断灭。当然有时候说“亦空亦不空”很像变成另外一边了——空、不空、亦空亦不空、非空非不空,这样又变成四边了,而文中说的“亦空亦不空”,要记住不是我们四边中的“亦有亦无”。禅宗经常如此说话,大家看到就不要认为“哎呀,亦空亦不空,是中观的一边”,不是这样的。
那怎么解释“亦空亦不空”呢?文中说:“何以故?真如妙体无形无相,不可得也,是名亦空”。它的妙体没有相,不可得。那么,在修证中我们要知道,绝对不能说安住在一个境界里面,那个境界是!——如果你要认为那个境界是,其实是错的,单空就是这样的。或者是安住在光明里面,都是错的。
但却有这么一个过程,就像“奉”和“向”这个过程。当我们处在那个境界里面,感觉到很愉悦、很松脱的时候,那就属于“向”。感觉到愉悦,你会拼命要去做的,然后慢慢把它扩展到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间段,乃至于睡梦中间、乃至于冲突中间,那叫“奉”。
但是,我们要慢慢把这个境界丢掉,学会什么境界都不要——“我像个自然人、就这样子了。”但不是说你这么一做、一放下就开悟了,不是的,你要先学会这么去修,修熟了以后,你会有新的领悟出来。新的领悟出来可能会比前面的境界要高级些,不过那都是飞鸟追影。但不怕,你追了再歇、歇了再追,这么追追追,追到后来,你总会透脱出来的。这是一个。
还有一个,你有上师嘛,这时候上师的作用就出来了。说不定上师哪天肚脐眼一痒,或者哪天吃了不干净的东西,“嘭”一声放了个屁,屁声中间你就开悟了!(众笑)“怎么这么不严肃呢?这么神圣的事情!”——完了,凡是说这么神圣的事情,马上他的境界里面就有不神圣!“不要分别嘛”——这个时候才是不要分别。
我们前面说的不要分别,鬼扯来的,开始学佛就要尽情地分别。有些人动辄就说:“你不要分别嘛!”——给他一耳光,让他不分别。你知道开始学佛的时候一定要分别的,比如闻思都是分别,乃至于单空都是一种分别。
那有没有一个不分别呢?没有一个不分别,不分别就是分别,“于中无执”就叫不分别。怎么叫做“无执”呢?——清楚了这些分别的本性,但是你真的找不到一个东西叫做“不分别”,这个就是“无形无相不可得”,大家要记住!
“真如妙体,无形无相,不可得也”,就是你找不到,在他那里就“是名亦空”,这个就叫做空了。“然于空无相体中,具足恒沙只用,即无事不应,是名亦不空”,指它可以起用。当然可以起用了,森罗万象虽然是假的,毕竟我感受到了嘛。
这个很容易让很多师兄误认:“我知道什么是真如本体了,找不到,但是可以用,哎呀,我证悟了!”有很多师兄就这样,看到真的想掐死他啊!——现在你们都知道了,找不到,可以用嘛,但你拿出来给我看看!你说:“拿不出来!”证悟了吗?站出来,我保证不打死你!哪有那么容易啊?边有咁大只呷乸随街跳?(广东话: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来的)(众笑)
他的修行连觉知都做不到,连觉知是什么都不明白,就是个概念而已,概念哪能解除这些痛苦啊?比如你都知道真如本体了,找不到本体又在用。要是我打你,你行不行嘛?你痛苦的嘛!这非常的现实,你要解脱的嘛,不管用的嘛!这些口头禅、狂禅很害人。起码你要知道觉知是什么,像刚才那样有个“向”和“奉”的阶段,反复地让自己的心经历这些东西,最后才会真正地透彻地明了。
当他透彻地明了以后,问他:“你得到了什么?”真的是啥都没有,那时候才有资格说“本来如是”。我们现在说“本来如是”是一句话。今天我还在斥责一位师兄:“你不要学成王语嫣了!”大家知道王语嫣吗?《天龙八部》里面段誉的老婆,什么武功招数都懂,但是不会打。(众笑)
我觉得很多师兄就像王语嫣,以后你再跟我说这些,我就:“王兄,你回天龙八部里面找你的段誉去!”大家一定要记住,我一点也不反对闻思,有人去告我的状,说我反对闻思,搞得我连菩提心都忘记了,“向”也向不了、“奉”也奉不了,放下镢头时作么生,也不记得了!
其实我不反对闻思,很多人啥都不懂,听了一半就跑了,他根据一个现象就开始捏造一些东西去扯。一个人要明白佛法,好大一个工程啊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你怎么看到一点就跑了?然后就说自己明白了,真是轻浮、轻率、幼稚,而且还造业!
万一我说的是真的,这玩意就很麻烦哦,千生万劫,你怎么还啊?你害不了我的,你去告我的状,不能把我怎么样的,你能把我怎么样啊?你看我吃得尚好,粉丝一大堆,马屁拍得我都想去定制一条铁内裤了。(众笑)我不怕你这些,但是你自己就完了,所以你要弄清楚啊!你完全可以不信的,对我这种人,以“不信”为台词,就是要你不信!
不要上来就:“哎呀,师兄,你是菩萨,圣人出世!”——我自己都不承认,你就给我封了。你不要这样,就是要不信,但也不要随意乱诽谤,万一是真的,你咋办呢?赌不起啊,何必嘛?而且你赌了也没什么好处的,有什么好处啊?我又不收你钱,收你钱的话,你还可以多考究一下;钱都不收,先把便宜占了再说,是不是嘛?然后再慢慢看、慢慢学,时间长了以后,你就会分析了。
他能够骗你一辈子,至少他骗人的本事,你都学了一大半嘛(我挺现实的)!(众笑)你把骗人的本事学到以后,混口饭吃没问题的。你看我到处去混饭吃,走到哪里都有人请我吃饭,我还可以选择吃鲍鱼还是咸菜?你们说“一定选鲍鱼”——我不是的,我选咸菜。(众笑)这是开玩笑的,表明我没修好,又牢骚——“牢骚太盛防肠断,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这是毛主席说的,大家眼界要放开一点。
“即无事不应,是名亦不空”,可以用就叫做“不空”,在中观里面,这叫做“以空性来破实有,以显现来破断灭”,这是一种说法。其实这是我们经常说的,自续派以空性来破常执,以显现破断灭。其实还有一种反过来的说法,应成派宗喀巴大师说的:“以空性来破断灭,显现来破常执。”
大家能理解吗?展开来讲的话,今天下午就完了,算了,我们不讲了,说来说去,这些道理好像恰好反过来的。常执用空性去破,断灭用显现来破,我们很容易理解,书上也如此阐述。但为什么空性破断灭,显现破常执呢?其实也很容易理解的,显现都是变化的,所以常执就会被破坏;空性不是没有,就破断灭了。
其实还是比较浅的,还有更深的了,但现在不讲,大家要去读中观。其实以前我在《中观庄严论》和《中观总义》的交流里面讲过很多,讲得太多了,我都把它讲忘记了。所以,大家可以重新拿来看,看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?你慢慢就对佛法的理义产生真的认知了(非概念性的)。
“经云:‘解一即千从,迷一即万惑。若人守一,万事毕,是悟道之妙也。’”其实我也不知道文中说的是哪个经,大家知道“经云”就行了。“解一即千从,迷一即万惑”是什么意思呢?你只要把“那个东西”解开了,在一个事情上证悟了,便全部都解开了,叫做“一即一切”。关键是哪个事情?请大家回答我?心嘛!万法归一,归到哪里去?归到心上。然后心归何处?(问心是什么?)你只要把“这个”明白以后就行了。
“若人守一,万事毕,是悟道之妙也。”“守一”是什么?守心。那怎么个守法呢?难道我们把心守住、守住、守住,你把“心”给我守住啊!开始守住的时候,其实就是修单空,最初也可能是修禅定,或者修单空的时候也修禅定,叫做“守心”。心外求道即是外道嘛,那是肯定不行的。
所以,我们开始要去了解自己的心,观察、内观、内省,可能最初就是些情绪性的东西。初步修行人一般都是嫉妒、仇恨、不满,舍不得这样舍不得那样,那都是最初级的层面。但很多人在这个层面里面挣扎,十年前在挣扎,十年后他还在挣扎。什么叫做修行不上道?这就是修行不上道,修了十年,还为一个小事三天睡不着觉,然后想自杀。你要成为众生的依怙,因为一点小事就搞得自己睡不着觉,何必嘛?天塌下来睡了再说嘛!
原因是心胸极端地不开放,最初就是这样的。到后来才会产生一些境界,才会说到“向” 啊、“奉”啊、“功”啊这些东西,而现在一般都是“公公”!(众笑)明不明白?我们完全被一些最简单的情绪所祸害,比如私欲、贪欲、嗔恨,在这个祸害的状态中,还要去追求什么窍诀啊、解脱啊、虚荣啊等等。我说的这些东西无形中会戳中很多人,被戳中的时候你要心里暗喜。如果被戳中了,还“他也不过如此而已嘛!”——那我们下次就不在香港办禅七了,我们去美国了!(众笑)
为什么呢?不是说我多伟大,我也经历过这些的,明不明白?但我这个人比较好一点,因为我比较“狠”,男性的嘛!当然你不能这么说,有的男性不是这样的,现在的男性都“哼哼,小鲜肉”!而我呢,既然是这样,狠的嘛,干了!不干不行的嘛,何必呢?这些东西又不是去谁那里拿奖章,可以去糊弄别人,你就是跟自己有个交代嘛。你抢银行也得准备两把枪,如果只是在头脑里面抢了一辈子,但连门都不敢出,那怎么抢啊?(众笑)
我觉得不去观察自己内心的一些很粗大的欲望、贪恋世间这些很庸俗的东西的人,就是这类人。这类人读了千经万论都等于零,你是个佛学的博士、硕士,还是不管用,所以一定要去“守心”。
“若人守一,万事毕,是悟道之妙也。”守心是悟道之妙,但不一定证悟了,可能守心守到单空去了,然后慢慢明白了它,再去安住。其实到了后来,心是不用守的,你守不守它都在,证悟了的人为什么要守它呢?守它就是个傻瓜!守就是观待来的,有守和不守。所以我们平常说的“安住本性”,其实是没有安住的,只是用了这个词,说明不忘本性、不舍本性,这样是最好的。
天台宗说的是三谛(我们平常说的是二谛):空谛、假谛、中谛。什么叫“中谛”呢?——不离本性,其实就是所谓的安住本性,但安住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安住的。当然,如果我们马上去追求“不安住”,这个有点搞笑,也做不到。
但是前面一直艰苦努力修行,然后明白,最后保任,到后来一定会走到这一步去,走到这一步时,你才开始体会佛法真正的美妙。我说的是“真正的美妙”,前面你可以体会到一些禅悦啊、烦恼解脱啊、看得懂经论啊、这些是没问题的。但真正法性的美妙,我没办法用形容词去描述,再漂亮的诗词也无法形容。我只好用现今最牛皮的赞美:“哇靠!”或者洋气一点:“哇塞!”——我们中华文化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了。(众笑)总之, 开始一定要有“守”这么一个过程。
经云:‘森罗及万象,一法之所印,云何一法中,而生种种见?’“森罗及万象”,就是世界。“一法之所印”,其实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,第一个:一切境相由心现,所有的法都是心,叫做“一”,其实这是有修行、有境界的,如果我们安住于阿赖耶识,会直接地认知到这些东西其实是心的显现。这个程度也很深的,没有念头,但这些东西都是由我的心显现的。(我们说到“心”,马上就想到这一坨——心脏,实际上“心”已经不在这里了。)那“心”是什么?有时候会把“心”误认为是大脑,不是的,虽然你不知道什么是心,但是你知道有股力量,那股力量跟你的觉知是有关系的,甚至你可以认为它就是觉知。这是第一个层次(初步的),万法归一,一切境相由心现。第二个层次:法性。这时不会有心现、不心现这些东西了,都是法性。所有的都是觉性,你说他放松,其实连放松都没有了。
“一法之所印”的“一法”可以理解为阿赖耶识,还可以理解为法性。但文中就一句“森罗及万象,一法之所印”,简单地描述过去了。那么,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搞这么细呢?虽然现代人的中文水平下降了,但科学的教育让他们思维更细腻了,所以没办法的,连传播的方式都要变得更严密才行。
“云何一法中,而生种种见?”本来只有“真如”一法,为什么可以生出各种各样的知见以及现象(现象叫境界)呢?“如此功业由行为本”,这样的功业你要去做才行,以行为本。“若不降心,依文取证”,《金刚经》里面说“云何降服其心”,如果不把心的波动、心的贪执降服下来,只是依文取证,老是在读书思考,然后就说自己怎么怎么样了。“无有是处,自诳诳他”,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自欺欺人,然后“彼此俱堕”,这样的话,你们都会下堕的。
你会问:“中观里面说‘薄福于此法,亦不生疑惑,若能生疑惑,亦能断三有。’我都读了很多中观的书,也生起过好多的疑惑,可以断三有了嘛!”——是的,我承认这个事,但先下地狱去逛一趟再说!如果你不好好修行的话,会变成这样的。而且你生的疑惑程度不会很高的,疑惑生得很高的话,那就是禅宗的“疑情”。那个才是真正的疑惑,那时人会裹在里面的。
怎样裹在里面呢?修单空到后来快明白的时候,那个人会搅在里面不出来的。好比现在有些师兄,你不给他打坐,他不干的,因为他在追,知道嘛?他不停地追,第一天觉得这个是,第二天觉得又进了一层,但还不够究竟,每天都觉得比昨天有进步。但是他又拿不实,如果真的拿实了,便不会觉得自己有进步的。
当然,你可以说他的能力越来越清晰、越来越明亮。但是,在认识和保任“这个东西”的时候,他不会觉得自己有进步的,全然放下、和盘托出,那时候就真的这样。哪跟你说这样是、那样是,都是扯淡的,没有这样是那样是的,到了那个程度,就会非常清晰了。
但刚刚开始就不是的,你看嘛,被疑情裹住不踏实之前,离真的开悟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,越聪明的人这个时间可能会拉得越长,蠢的人反而会短一些(我没说反话,真的就是这样的。)为什么说聪明的人开悟的时间要拉长一些呢?因为聪明的人的意识很快就觉得是这样、是这样,其实不是这样的,然后他借助意识带进去不停地体会,这个时间反而会拉得很长,因为基础不够。蠢的人就老实修,单空夺啊夺啊夺,菩提心、视师如佛修啊修啊修,什么戒律都不犯,可他老是不明白,但一证悟就可能一下脱落了。(我说的“蠢”是意识层面的、分别层面的,不是真的蠢。后面那种人可以说是另外一种聪明,一证悟可能就一下脱落了,反而来得快。也可能有居于中间的人,所以每种根性都不一定的。)
你问:“那我是什么根性啊?”你别管自己是什么根性,你照着去做,就是做的那种根性。老是想弄一些不切实际的事,哪有什么根性不根性啊?我们一般都要自认下下根,我都自认是下下根的,如果你说比我厉害,那就没办法了,你就去找比我更厉害的人!所以,你一定要自认下下根,那样不会吃亏的,不会亏了你的善根;但是你自认上根的话,说不定你会变成“傻根”的——冯小刚的《天下无贼》,看过吗?傻根!
“努力努力,细细审之。只是事来不受,一切处无心。得如是者,即入涅槃,证无生法忍,亦名不二法门,亦名无诤,亦名一行三昧。”其实就是这样的,完全证悟了的人,不会觉得自己得到什么境界,也不是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——“事来无心,一切处无心”,话说简单,什么样的事情来我都无心,但是股票不能跌!我们要发现自己需要无心的地方是那些核心利益,一定要找到自己的“核心利益”,如果某一个核心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,你还在痛,就说明不是那个利益受了伤,而是你的“人我”还在,而且“人我”还很盛;如果“人我”很盛,就表明你的证悟有虚假的成份在里面。
所以,“事来无心”是很难做到的。还有,“一切处无心”是什么?到底“无心”的“心”是什么?大家要清楚。如果认为这句话简单就可以操行的话,其实是不行的,我们现在不要一切处无心,要一切处单空(有个单空的“心”),或者一切处菩提心,慢慢你会真的明了,做到“一切处无心”。
“得如是者”,真的是这样了,就“即入涅槃,证无生法忍”,然后“亦名不二法门,亦名无诤,亦名一行三昧。”这些名词就不说了,就是你肯定开悟了、证悟了,进入了禅宗的保任或者大圆满的修行、六根自解脱等等,什么都用得上。
“何以故?毕竟清净,无我人故。”为什么呢?如果毕竟清净,就没有“人我”了。然后“不起爱增,是二性空”,善恶二性和能所分别都空了。“是无所见”,见一切法,没有法执,就是无所见。这并不是什么都看不到,把眼睛挖掉就看不到了,或者被打昏了也看不到了,但不是的,而是看到这些法俱皆法性。甚至见到这些法觉得什么法都见不到,只见到一个“单空”,都很牛的。或者是我见到一些法,感觉好像见到镜子里面的影子,这个叫做心部,或者叫做明知定(证悟了叫心部,没证悟叫明知定)。“即是真如无碍之辩”,我们真的证悟本性的时候,法性是没有障碍的,它不坏,不受影响,根本一切都是法性,非二元,这叫“真如无碍”。
当然,“四无碍辩”跟“真如无碍”是不一样的,“四无碍”是应化型的、教育型的。(四无碍辩: 指佛、菩萨、圣众等所具有的四种自在无碍辩。即法无碍辩、义无碍辩、辞无碍辩、辩无碍辩。又译四无碍智、四无碍解。略称四辩或四无碍。乃大小乘之通目。用来显示无碍自在说法教化的德用。)这是在讲法辩论时候的一种自用而已,不是真正的真如无碍之辩。“真如无碍之辩”是什么呢?你完全觉得那个法性是自然、本然、不被破坏、不生不灭、常乐我净,当下就真的觉得是那样的。一直这么下去的话,你的心真的能够完全了知一切,超越生死根本不在话下。甚至八地菩萨、十地菩萨的功德,你也不会觉得“哎呀,好殊胜哦!”——那是凡夫爱钱的表情,而他会很淡然、很自然的。
“淡然”、“淡定”这些话是香港人发明的,其实含有傲慢在里面——“我不为所动,我淡定,我比你牛!”(我把你的衣服脱了,看你还淡定吗?就算衣服脱了也算了,我拿鞭子抽,这样就不一定会淡定了。)而真的证悟了的人,那种“淡定”是识透了一切现象的完全安住于法性的一种无畏,没有畏惧,也没有希求,这个叫做“真如无碍”。文中后面的“四无碍辩”是一种化现的、教化的能力。
接着下面就讲这个论到底有多厉害了——“此论不传无信,唯传同见同行。”他说这本论不会跟不相信的人说的,你要是不跟我同一个频道,不跟你讲!(众笑)意思是什么呢?一定要对着相应根基的人,或者相应因缘的人,否则真的会听不懂的。大家以前也受过很多熏陶,读过好多年的书,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班,所以在一定程度上,你至少不会反感,否则坐在那里挺烦的,你听到我说这些东西“去,在讲什么东西呀?能不能讲点成功学?我需要鸡汤,而你给的全都是鸭汤!”其实我给的是“人参汤”,或者我什么汤都不给——“无汤”!
所以,初步铺设的层面上你一定要对它有所理解,还有个很深的层面,那就需要很深的因缘以及很强大的信心,就是你真的要到明白那一步。这个因缘有前世建立的,也有这一世建立的,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“明白的东西”让你也明白。
总共有两个铺设层面,第一个是广说,狠狠地铺;第二个是细说,单独地说。你看到了后来,《大圆满》的直指心性一般建议不能超过七个人。当然,法王如意宝说:如果是有缘人,上千人也可以。但是上千人里面,有几个是有缘人就很难讲了。可能那种非常厉害的成就者,有时候会做这样的示现,但是一般来讲,是不能超过七个的,甚至要单独一个一个来,这样才容易。
而且不能听三分钟就完了,不是的,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,今天抽一点点,明天扒一点点。不是他不想一下把你弄干净,关键是不行啊,当然也有两三句就能弄干净的人,而你是不是就不见得了。总之一句话,这个事情不能自欺,不能自己把自己肯定了。(当然,最后要自肯,不能“自己把自己授记了”,这是挺蠢的!)
“当观前人,有诚信心,堪任不退者,如是之人,乃可为说,示之令悟。”要“看”来学习的人,要有诚信心、要堪任不退,就是有长久的忍受、忍耐的心,如是之人,你才可以跟他说,示之令悟。
“吾作此论,为有缘人,非求名利。”他表扬自己,非求名利。其实这个不用表扬,如果一个人真的领悟本性,他不会去求名利的,因为他知道这些东西真的都是幻象来的,追它会很苦的,绝对是这个样子。你说:“那上师们为什么还搞那么多大事情呢?”那是为了度众。如果一个真的明白了本性的生命,他会知道安住本性是最快乐的,其他都扯淡。所以他不会求名利的,但他要说“吾作此论,为有缘人,非求名利。只如诸佛所说,千经万论,只为众生迷故。”其实诸佛菩萨说了那么多的经论,就是因为你不明白,明白了就不说了。
“心行不同,随机应说,即有差别。”每个人的根器,心的运动方向和状况不同的话,那就有差别。特别是直指心性的时候真的是这样的,每个人的性情都不一样,男女有别,男性中间也有差别,有聪明的、愚钝的、灵敏的、沉凝的、坚定的、轻浮的……,人的根性真的是千差万别!所以要根据人的具体情况来,人数多了以后就没办法,只能广讲。如果很具体地针对一个人,看到你就是在那点上耽着,他就狠狠地朝那个地方扎针,所有的药就去了,然后他就很容易明白。广泛来弄就没办法了——菩提心跟单空,坚持修下去就可以。
“如论究竟解脱理者,只是事来不受,一切处无心,永寂如空,毕竟清净,自然解脱。”你要究竟解脱怎么办呢?你就要事来不受,一切处无心,永寂如空,毕竟清净,这些我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了。事来不受是什么意思呢?所有现起都不理它,在任何时候(包括情绪来的时候)认为它是空性,这是单空。如果认为它是法性,那就真的叫“一切处无心”了。然后不管它现起不现起,现象不现象,都是永寂如空,从来都是清净的,没有任何事物不是清净的,叫“毕竟清净”。
但做得到吗?刚刚开始做不到的,要怎么办呢?一定要去修单空。我已经提高了级别,叫你们“修单空”了,而没说“修前行”。其实很多人连单空都修不了,一定要去修前行、五加行、菩提心、磕头,做一些前期积累福报、清净业障的事——积资清障,然后自然解脱。这些东西有点像道德教育,其实就是这样的,那不是道德教育,而是修行教育。
“汝莫求虚名,口说真如,心似猿猴,”听得懂吗?很多人嘴上说“离开四边,心行处灭,安住法性”,然后心像猿猴,你看我们是不是这样嘛?蹦来蹦去,跳来跳去,情绪飘忽不定,稍稍有一点点刺激,立即就开始痛苦不堪,分辩、仇恨、嫉妒……哎呀,你什么毕竟清净啊?其实很多人不行的。
大家想一想嘛,追来追去那些高深的法门,如果连基础的人心都不稳定,你怎么可能成为众生的依怙啊?所以你要去修行,前面那些基础要做好。如果“口说真如,心似猿猴,即言行相违,名为自诳”,就是自己骗自己,当堕恶道。
然后“莫求一世虚名快乐,不觉长劫受殃”,是劝导你不要求这一世的虚名快乐。很多人认为“哎呀,我证悟了、我开悟了,所以我怎么样了!”这求的是一种炫耀于人前的虚名,更加糟糕,到底是不是这样得自己观察自己。
“努力努力,众生自度,佛不能度。”从究竟上的来说,众生只能自度,佛不能度;但从世俗谛来说,我们要依靠诸佛菩萨来度。为什么究竟上要自度呢?你要自己明白,佛不能代替你去明白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间,佛可以教你、护持你,推动各种的因缘帮助你,所以要依靠佛陀。过程中间是世俗谛,最后那个自悟、自明,就只能靠自己。
“若佛能度众生时,过去诸佛如微尘数,一切众生总应度尽。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,不得成佛。”如果佛能度众生的话,为什么过去的诸佛如微尘数(很多佛,一人面前化现一个都可以),但众生为何还度不尽呢?为什么我们如今还在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呢?原因是什么呢?佛再怎么化现,你如果不去努力、不自明,还是不行的。
很多人向大德供养了、磕头了,建立了个什么关系,然后就很信心满满地觉得要解脱,那真的叫愚蠢。供养是有功德的,这个功德可能让你很多世发财,甚至成为国王,但是要成佛解脱,那是不行的,一定要靠自心明了,所以“当知众生自度,佛不能度”。请记住,“佛不能度”是从究竟角度去讲的,不要认为“佛不能度”,我们就不要佛了,那叫愚蠢,所以还是要二谛。但是禅宗有时候不讲二谛,只说究竟的东西。
然后就鼓励了大家一把,“努力努力,自修,莫倚他佛力”,禅宗就是这样的,文中说要靠自己,不要依靠佛力。但是不是真的不依佛力呢?不是,主要是强调靠自己去自修、自明。“变态”到什么样的程度呢?禅堂里面是不能念佛的,不然就罚你挑水洗禅堂。有人念“阿弥陀佛”——“回去,给你涑口四十天!”原因是什么?就是怕你分心,不去追逐心性的本质,而分心去靠这些心的显现,在这些显现上去着力,禅宗认为这是“着相”。
但我们现在走的不是这条断然、绝然的路,而是要依靠世俗谛逐渐地积资清障,积累、明了,最后才走到那一步。所以没走到那一步之前,我们不要说“莫倚他佛力”,比如我们念咒,动辄就十万金刚萨埵心咒,那就是依靠佛力。汉传佛教也有依靠自力(“自修门”)和依靠他力之分,依靠他力是净土法门,依靠自力是禅宗,两个派别老是要打架。其实哪里要打架嘛?一个禅宗的行人,完全不依靠佛力怎么行啊?起码你要皈依嘛,不皈依的话,禅宗说你是个天然外道,而一皈依就是要依靠佛力。净土宗就说完全不能靠自己、要靠佛,但你要念的嘛,你不念怎么靠佛啊?所以不能绝对的。
网上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,十有八九是糊弄人的,有些连自己和别人一起糊弄的。所以有些说法就很极端。没有绝对地依靠自力,也没有绝对地依靠佛力,它是有偏重的,净土宗依靠佛力多一些,禅宗依靠自力多一些。
经云:“夫求法者,不着佛求。”真正求解脱的根本法,不是在佛那里求,其实指不要在外相上去求,不要在佛像上求,要去观察自心,在自己那里去求。但前期还是要在佛那里求的,比如你在佛前磕十万个大头、去发愿、去皈依,如果不需要这些,后面你根本就做不下去。
我很早就学禅宗,在学密宗之前,我见到很多一上来就“哎呀,不要着相嘛!不要分别嘛!”可他比谁都分别得厉害,完全不讲实际,口说大话,口头禅、狂禅在汉传佛教里面特别厉害,那个词汇都从这里来的。甚至藏传佛教也有这样的现象,在格鲁派还没有出现的那段时间,噶举派跟宁玛派的很多行人都不讲戒律,也不讲前面的修行,上去就安住、不思不想、心如婴孩,如此去安住,静下去、静下去,啥都不管了,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证悟。然后宗喀巴大师出来说不行,你必须要先守戒律、先修单空,如果一过度了以后就会出问题。
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根器,一定要两条腿走路,不能觉得自己是很高的根器。我接触过所有的人,包括我自己,都真的不是单刀直入、直接明了法性的根器。大部分人都在为钱财和家庭生活焦虑,在焦虑的同时,他们也追求佛法。在你还有很大的世俗焦虑时,你不能说自己是那样的根器,就算是,起码你的心也被世俗的粘着所障蔽,所以你还是需要集资清障。
当修行真的达到那种根器,身心体受到那种程度的时候,世法就真的牵引不了他,他也不会耽着,说走就走了。你说:“哎呀,这怎么行啊?好不忍心哦!我的爱人在家,眼巴巴地看着我,我说走就走了,人都做不好,怎么解脱啊?”你不是说自己是那个根器嘛,连老婆都舍不下?!似乎好毒啊,如果你真的证悟了,老婆还用得着舍吗?如果你真的证悟了,不舍众生的嘛,怎么能把老婆舍了呢?很多时候,大家都不是这样的,只是拿着一些词汇在搞,拿着一些小小的感觉在搞,所以要去修前面的基础。
问:“于来世中,多有杂学之徒,云何共住?”
我觉得作者对我们现在的末世还是有点了解,未来有杂学之徒,乱七八糟学了很多,或者是外道的混在一起,甚至是反佛法的。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,而以前的西藏是一个只有纯佛法的社会,甚至说跟破戒者、外道不能住一个地方,破了戒的人喝同一条河的水都不准,现在你做得到吗?你妈、你爸、你老婆、你儿子都是外道,所以你是没办法的!(众笑)
你说:“我不跟犯戒的人喝同一条河的水!”你喝的都是自来水,这个时代真的不一样了,所以是做不到的!“云何共住?”那怎么办?怎么去对待这些人呢?
答:“但和其光,不同其业,同处不同住。“经云:‘随流而性常也。’只如学道者,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,俱勿轻未学,敬学如佛,不高己德,不疾彼能,自察于行,不举他过,于一切处,悉无妨碍,自然快乐也。”重说偈云:
忍辱第一道,先须除我人。
事来无所受,即真菩提身。
什么意思呢?你可以跟他一起住,就是可以同处在一个显现里面,但我不跟他做同样的事。比如你信基督教,你信你的,但我不跟你一起去。甚至厉害的可以跟你一起去教堂,一看——“哎呀!可怜众生我来度你了!”但没达到那种程度就不用去了,这叫“不同其业”。
“同处不同住”,不同住不是说完全不住在一起,万一你老婆或老公不信佛,难道你们就不住在一起啊?可以住在一起,但是可以不同业——这需要点狡猾、需要点水平的!有些人就“哎呀,我信了佛,那么好的东西一定要回去让我的家人也信佛!”回去后家人不但没信佛,结果也不准他学佛了。(众笑)
这些一时半会是做不到的,众生的根性是积累了好多劫而来的,你想一下就转变他,那是不可能的。那怎么办呢?要聪明一点,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,同处不同住,同住不同业。具体要怎么办呢?其实不太好说。如果遇到我这种人——“你学不学啊?不学就离婚!”那是因为我吃得住她嘛,万一她吃得住你,咋办呢?——“其实我没学什么,我就是想舒缓一下神经!”坑蒙拐骗嘛,明不明白?在这个事上,偷蒙拐骗是有功德的。(众笑)
用“坑蒙拐骗”这四个字不太合适,叫“随机应变”——“勉从虎穴暂栖身,说破英雄惊煞人。巧将闻雷来掩饰,随机应变信如神。”讲的是刘备和曹操的故事,意思是随机应变,能糊弄就先糊弄了再说,你不要受他影响就行了。等到学习的时间长了,一定会发现他是个傻瓜来的,傻瓜都哄不住,那你比他更傻!明不明白?(众笑)只能这样,你不要一下就想他改变了,这是不可能的。
我跟你讲嘛,我算是牛的了,巧舌如簧,也学佛那么多年,性情又凶猛,大学一毕业我就跟我老爸打架,我老爸绝对打不过我,哪敢跟我打架啊?我甚至用刀割伤自己的手,以血来还父债,那时候真的完全不受控,智力和体力全都超越我老爸。(众笑)但是那么多年了,他还是不信佛,他经常教育我这样那样,真的没办法!而且我老爸老到什么样的程度啊?他眼睛一闭可以看到很多饿鬼,但他不知道那是饿鬼,只知道那是肚子很大、脖子很细的人,其实已经在饿鬼境界里面了。我知道他怎么回事,但我不能跟他说那是饿鬼,只能跑去帮他念经等等之类的,让他看不到就行了,但他还是不信,那咋办嘛?
而你学了三天佛就想让他信佛,Who are you?(众笑)所以千万不要去想这些,那怎么办呢?随机应变,想办法保证自己能够继续学下去。你不能够让愚蠢战胜了你的智慧、让傻瓜战胜了你的聪明、让野蛮战胜了你的慈悲。
实际上你现在的力量不够嘛,那怎么办呢?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,但现在我们一般都处于敌进我退这个阶段。(众笑)你要想办法让自己坚持学习下去就行了,不一定要把他改造成那个样子。我们先不要这样,好不好?等你学到一定的程度,那真的没办法,最终他一定会变的,即使这一世不行,你下一世搞定他!
如果这一世的智慧跟慈悲学到比较具足,力量也比较具足的时候,就算你不改变他,他也没办法改变你,莫名其妙就觉得你高他一点点。(众笑)真的会这样的,特别是老公最怕自己的老婆学佛,为什么?平时智力和财力都压过自己的老婆,可以尽情地欺负她,结果学了佛回来比自己高了一点点,他的自尊心很受不了,男性的自尊一定要女人围着他转,所以男人最坏了!当女人学了佛,不围着他转,他就受不了,于是说:“不要去信那些迷信的东西(意思就是:你要信我!)”——要是信你就完蛋了,很多男就这样的。(众笑)
女的最多就撒泼打滚嘛,比如男的学佛女的不学,她最多给你歪个嘴嘛,而你“啪”一耳光,歪嘴都打成正嘴了!(众笑)但女的学佛男的不学,真的很麻烦。当然也有女强人,老公跟在后面,“哦,爱妻你往哪里我往哪里啊!”——这就好办了,这样的例子也有。(众笑)但大部分不是这样的,所以大家要学会怎么随机应变,明不明白?
“经云:‘随流而性常也。’只如学道者,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,俱勿轻未学,敬学如佛,不高己德,不疾彼能,自察于行,不举他过,于一切处,悉无妨碍,自然快乐也。”“随流而性常也”,随着外境的变化,但我保持本性——性常也。“只如学道者”,像我们这些真正学解脱的人。“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”,虽然自己去修行,大事因缘解脱之事指修行解脱成佛,但是也不要“轻未学”,意思是怎么跟他相处呢?虽然不跟他同业,但是也不要去蔑视别人。
其实学佛人也有一些毛病的,学了几本书就说别人不讲因果,天天恐吓别人,真的会这样的,特别是些老师兄,喜欢恐吓新师兄,进来就吓别人——“啊,你怎么这样迈步进来呢?你没看到下面有经书吗?你知不道要堕十八个大地狱哦!”你应该好好说嘛,告诉他不能这样跨,跨了会有业障。但不是的,板着一张脸,好像他已经成佛了,成佛了是这样去恐吓别人吗?
有个漫画是这样写的——佛教徒来了,第一个:恐吓新师兄!第二个:喊口号!
我们不能这样,要不轻未学。如果菩提心修到一定的时候,你就不会轻慢别人,虽然他愚痴不学,你可以悲悯他,但是不要被他摄受了。第一个,虽然你摄受不了他,也不要被他摄受;但是你不要去轻慢他。我告诉你嘛,很多习气很盛的人可能被一种障碍住了,一旦障去掉,比你厉害多了,知道吧?就是你学习佛法都不一定搞得过他,特别是很多女的老公不学佛,那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男性被很多东西所障住了。但一旦被拔掉的话,是很厉害的,男的狠起来比女的狠很多。女的一修——哎呀,哎呀、哎呀……“哎”了半天都入不了定,真的是肉唧唧的!(众笑)男的单刀直入就是“狠”的嘛,单刀抗狠;女的就喜欢拿根针在那里扎。所以男的狠起来是很厉害的,所以要“勿轻未学”。
“敬学如佛”,应该敬初学如佛,这告诉我们做人的一种态度,怎么跟末世不学佛的人相处的一种态度?——恭敬他,但是不要被他影响。
“不高己德,不疾彼能”,不要觉得自己学佛了就是无垢尊贵种——你只是个杂种!(众笑)自认无垢尊贵种的一般都是杂种,反而敬众生如佛的,那才是真正的无垢尊贵种。所以你要经常观察自己,学佛不是来抬高自己的。
这似乎与刚才说的法性无关,却是现在很多师兄们需要去注意的一些现象。认为自己学了佛,贬斥别人“你这个不讲因果的地狱之徒”,骨子里面瞧不起别人,其实自己有时候又自卑又自傲。凡是自傲的人一般都会自卑;自卑的人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,一般都会傲一把。真正有了菩提心的人,他不会傲;真正明了法性的人,他傲其实就是不傲,只是在玩。往往是没有修学的人,拿这些东西让傲慢更加的强盛。
“不疾彼能”,就是不要去嫉妒别人的能力。
“自察于行,不举他过”,要经常观察自己,不要老是看别人的过失。很简单,这些怎么跟禅宗那么高的东西对应起来呢?就是这么对应起来的。《坛经》里面六祖说:“心平何劳持戒,行直何用修禅,恩则孝养父母,义则上下相怜。”他不会跟你讲太多的东西,要求你做一个真正的品德很好的人,其实那个心就开始趋向修道。当一个人整天在一些执着、纠缠、痛苦里面,那就说明真的需要做一些初步修行,要经常去磕头、供水、供养、修五加行,慢慢让心胸坦荡、宽广——不求品德高尚、但求无愧于人,这样就可以了。
“不举他过,于一切处,悉无妨碍”,这样的人住在哪里都可以。很多人在这里不行,那里也不行,其实就是自己的执着太深了,跟谁都住不了。最滑稽的是,我们的禅修中心要求两个人住一个房间,结果有些师兄把所有的师兄都住完了(全部被她睡完了),也还找不到一个可以同睡的人。(两个同性的人互相配对同住的,没有其他的事,大家别多想了!)她跟一个师兄住有矛盾,换一个师兄又有矛盾,都是别人的错,真的是别人的错吗?我们要学会检察自己,如果你真的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,人自然就跟你和好了;就算别人恶劣,你也能忍他的。
但不是的,大家都针尖对麦芒,搞到最后“你见我不理,我见你不理。”每当一说到某个人,你看那些女的——“她?哼!”我一看到这种神情,就想掐死她!你来跟我学佛的,干嘛要学成尖酸刻薄的样子,那叫小妇人。“她啊,哼!其实是这样的,师兄!(然后眼睛斜着看我!)”——我是一流氓的嘛,你别跟我玩这些,你玩粗野的还好一些。
你直说:“他就是这样的!”——哎哟,有豪气,还好一点!(众笑)你别尖酸刻薄嘛,我真的很讨厌这样,也许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,我还是要掐死你!你要心胸宽广一点,要宽容别人、原谅别人,大家都是凡夫,凡夫对凡夫,大哥别说二哥!
如果每个人都只修自己,一定会很好相处的。相处不好是因为你总是看别人不行、别人错,然后你自己也会很难修行,也没有人会喜欢你,你自己也不快乐。这样跟修行有关系吗?——有非常大的关系。宽大的、宽容的心灵容易悟道、容易自安,否则你坐在哪里都不安。你以为屁股下真的有针吗?不是,是你心里面那根针一直在刺你。我们要经常地观察自己,虽然我们讲得很高——“真如无碍”,真如当然无碍,但你很有碍哦,因此这些非常的重要。
“于一切处,悉无妨碍,自然快乐也。重说偈云:忍辱第一道,先须除我人。事来无所受,即真菩提身。”忍辱是修行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,其实禅宗里面是很讲忍辱的。菩萨六度里面第一个是布施,布施不仅仅是供养钱,你修五加行(供曼扎等等)都算是布施,这个一定需要去做的。第二个是持戒,大家一般都要去守,起码守一条戒律,借助跟佛陀签约的功德,让相续在修行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保证。第三个是忍辱,忍辱其实有很多的层面,不单指别人来侮辱你,其实环境不好、遇到违缘还能坚持修下去也叫忍辱。在很多刺激的情况下,也能够保持安宁的心,才是真正的忍辱。这是一个综合能力来的,是非常的重要。那么,忍辱的结果可以除掉人我,还有人我轻了以后也自然能忍辱,所以先需除人我。
第四个是精进,把前面三个精进下去,精进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定,定最后形成智慧(六度中最后的两个),智慧形成后就会“事来无所受”,其实指修空性。“即真菩提身”,那时你的身体可以叫做“菩萨身”,但真正菩萨身是你心的无执,或者就是菩提心。浅一点叫菩提心;深一点叫真如无碍,无执的心。
《金刚经》云:‘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’。又云:‘不取即不舍,永断于生死,一切处无心,即名诸佛子’,《涅槃经》云:‘如来证涅槃,永断于生死’。
如果菩萨通达“无我”(人无我和法无我),实际上是明白了空性,那么你就是真菩萨了。什么叫做通达?通达有两个层面:第一个是文字的、体受的;第二个是真正证悟的。
我们以前讲过单空的几个层面,或者中观四步,一步步地进去,其实是有步骤的。大家还记得中观四部吗?我们逐步去领会空性,那是有步骤的,最后你一定会走到无修那步去。因为时间不够,在此就粗略讲一下。
第一步:色即是空,我们能够体会到一切没有实质。第二步:空即是色,我们会发现空性不是单独离开色的一个东西。第三步:离戏,会发现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并非只是头脑里面的一种观念,或者是一种简单的体受。第四步:无修,完全达到我们刚才说的,根本就不必在意、自然呈现,这种就可以叫做“真菩萨”。那么它达到的状况是怎么样呢?又云:“不取即不舍,永断于生死。”真正证悟空性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取舍的,生死会被超越。
“一切处无心,即名诸佛子”,一切处无心有两个层面:一个是保持单空;一个是真正的保持法性——保任。
“《涅槃经》云:‘如来证涅槃,永断于生死’。”如果证得涅槃就是证得空性,就永断于生死。是否真的能永断生死呢?真的能永断生死。如果我们真的明白了法性,就会明白能动者就是那个法性,不是这一堆(身体),这一堆是个能动的工具。但是我们执着在这一堆上的话,就会造成轮回;或者执着有一个操纵者,就会沦为轮回。真正的能动者反而不会以人我的方式来能动,也不会以法我的方式来能动,他是应其他众生的缘而动,他自己是自安永寂——自己安宁、永远寂灭的。如果你真的明白真正本质的时候,他是没有生死的,不叫“断生死”,因为从来都没有生死。那个时候他一定会很自安、自宁、愉悦、快乐。
你疑惑那是不是像弥勒菩萨呢?——有那一面,但他也会表现出愤怒菩萨,混迹于世间,乃至于做屠夫,做妓女,根本不知道他在干嘛!你判断不了的,为什么判断不了呢?众生那么复杂,你怎么判断啊?你说:“我判断他,我不判断众生!”众生有多复杂,他就有多复杂,他应缘而来的,自己不作主张的。那你去判断他,判断不了的,因为他无迹可寻,所以他是可以断生死的。
偈曰:
我今意况大好,他人骂时无恼。无言不说是非,涅槃生死同道。
识达自家本宗,犹来无有青草。一切妄想分别,将知世人不了。
寄言凡夫末代,除却心中藁草。我今意况大宽,不语无事心安。
从容自在解脱,东西去易不难。终日无言寂寞,念念向理思看。
自然逍遥见道,生死定不相干。我今意况大奇,不向世上侵欺。
荣华总是虚诳,弊衣粗食充饥。道逢世人懒语,世人咸说我痴。
外现瞪瞪暗钝,心中明若琉璃,默契罗睺密行,非汝凡夫所知。
“意况”指我现在心的状况非常好,这个“意”不能简单理解为意识。“他人骂时无恼”,你们做得到吗?其实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的修行,当别人斥责你、骂你、不认同你的时候、是不是不舒服?如果心真的觉得这些如镜中幻影、风中柳絮,认同就认同,不认同就不认同,认同也开心,不认同还是开心。当然你也可以更牛——“我认同,我不开心,但我知道那不开心就是开心!”那是大圆满,那就更牛了,关键你行吗?不行就要去修!
“无言不说是非,涅槃生死同道”,我们要学会闭嘴,闭好自己的嘴、修好自己的心,不要去说是非。“涅槃生死同道”,这是说很高的境界,涅槃跟生死实际上是一个东西——同道。
“识达自家本宗,犹来无有青草”,如果我们认识了自家本宗(自心本性)的时候,从来就没有什么真实的分别。“青草”指分别,禅宗里面经常说“草寇、草贼大败”,就是说我们的分别念像青草那样到处蔓生、无边无际。
如果一个人处在这种分别状态里面,比如两个斗机锋其中一人斗输了,就说他“草寇大败”。又比如一个人已经证悟了本性,他出来度众,叫做“落草为寇”。“落草”有时候指当土匪的意思,也就是故意陷入分别念来度众,因为你总不能跑到众生那里去就一默如雷吧?这不行的,你必须要跟他分别,以分别对分别,叫做“以分别的火,烧分别的执着”,以火烧木,木尽火熄。
“一切妄想分别,将知世人不了”,如果你一直妄想分别的话,那世人就会不了。其实世人就是妄想分别,没有真实的世人来的。
“寄言凡夫末代,除却心中藁草”,告诉我们末代的凡夫们要怎么修行呢?要除去心中这些杂念(藁草),怎么去除呢?刚才我们已经讲了好多方法,现在就不谈了。
“我今意况大宽,不语无事心安”,现在已经不是好了,是宽了。虽然不说话也无事,心里好安,这个已经在修行了。“南台静坐一炷香”,这只是说打坐,其实平常生活也是这样的,兵来将挡、水来土掩,一切梦幻空花,何必为这些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去耗费自己的心机呢?现代人就是这样,我们所谓的事业、家庭,一百年后它们在哪里?——“王图霸业,血海深仇,终归尘土!”这不是我说的,是《天龙八部》里面的,事实上真是如此的。(众笑)
这是要当真的,不是嘴上当话说一说“王图霸业,血海深仇,终归尘土,消于无形”,接下来为一个茶水又跟别人打架了。人家好歹是王图霸业,血海深仇嘛,你有王图霸业吗?你家里就一亩三分地,一把火就烧干净了,一点点小事都放不过,还王图霸业、血海深仇?即使是王图霸业、血海深仇,百年以后荒冢一堆草没了。你要经常去想这些东西,让自己的心逐渐脱离世俗。
“从容自在解脱,东西去易不难”,如果真的解脱了,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困难可言。
“终日无言寂寞,念念向理思看”,这是指修行,有个程度叫做“圣默然”,真的修行人,单空建立很深的明知定时,他就不太愿意说话了,随时都安住在里面,其实那也属于被疑情裹住的一种状态。还有一种就是陷入庸俗的明知定(虽然说是庸俗,只是针对他不能取得法性而言的,但是那种人的境界很高哦,那种就不能叫做“圣默然”。)
如果禅宗的话就一定要有疑情,如果修中观的话就一定要执在单空里面,或者就是完全证悟了,安住于法性。前面那种一定是禅宗的疑情,或者是单空,不然就会变成庸俗定。后面那种纯粹就是六根自解脱、保任。
“念念向理思看”,这属于曹洞宗或者沩仰宗的内容,修行就要去观察自己的心。在我们中国禅宗的文化里面,“理”一般指我们的思维,有时指我们的心,所以称本性为“理体”。
我们现在说的“理”,好像指理由或某种逻辑,但在中国的禅文化里面,“理”往往是指心,有时候指心态。“向理思看”,其实就是沩仰宗说的:“以思无思之妙,返思灵焰之无穷”,或者我们说的“观察修”。比如我们经常坐在那里思维离一多因、有无生因等中观的道理,其实就是向理思看;然后去感受单空,也是向理思看。
“自然逍遥见道,生死定不相干”,走到极处的时候,你肯定见道,然后生死会被超越。什么叫做生死不相干?就是没有生死这回事。有人说:“哎呀,不相干是什么?”——“喂,你是不是得了艾滋病了?那个病和我不相干!”这个艾滋病就是生死嘛!真的明白了本性之后,生死跟你是不相干的,没有这回事,那是一种假象,因执着才会恐惧生死,希生愁死。
刚才是意况大好了、意况大宽了,现在是“我今意况大奇,不向世上侵欺”,这个讲心的功用了,我的意况跟其他俗人追求的不一样。我不会去追求世俗的成功、所得、金钱、权利,乃至在我们这群人,都不要去追求什么家庭、安好。
“不忘初心,活在当下,岁月静好”(小资的三个标配)。“不忘初心”就是不要忘记你成佛的心;“活在当下”就是随时去修行;做下去一定“岁月静好”。当然小资的不忘初心,他都不知道那个“初心”是什么?每个人都不同的,比如有人看到《悲伤逆流成河》,他就要去追求有钱的、变态的、俊俏的小鲜肉,这是他的不忘初心。
你看那些影星离婚了以后,就说:“我相信爱情!”——这个叫“不忘初心”。然后拼命地挣钱、奋斗、乱搞——这个叫‘活在当下’。“岁月静好”,那叫扯淡,他们的岁月从来都不会静好。这些是烂的。
而佛教的不忘初心、活在当下,岁月肯定静好。什么叫做活在当下?当下就是修行。当然你说自己证悟了,那根本连静好都没有;如果没有证悟,你单空和菩提心修得好,岁月真的会静好的。
“荣华总是虚诳,弊衣粗食充饥”,一切的荣华富贵真的都是虚诳。大家可以去读一读红楼梦的《好了歌》:“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。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。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娇妻忘不了。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。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子孙谁见了。”(虽然大家都读过《好了歌》,但我觉得在这种场合读一下,很有加持力!)
“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。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”这四句是追求神仙的,其实我们现在不会追求神仙的,我们都追求当官——“世人都晓当官好,唯有功名忘不了。那些贪官在何方,监狱好多间人没了。”是不是这样的?(众笑)
“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。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”拼命挣钱,但是挣得很多的时候,哦豁,眼睛闭了!赵本山说:“人生最悲哀的事,人死了,钱没用完!”是不是这样的?(众笑)
“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娇妻忘不了。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”他对自己没信心,我们活着的时候,老婆肯定在旁边,“哎呀,你好英俊哦!你好靓哦!你好有能力哦!”说了很多,他真的信进去了,这种话叫情景语,大家知道吧?那时、那情、那人、那话,情景一过,哦豁!那些话可以重复说,但是人变了!(众笑)这不是只针对娇妻,其实老公也是这样的,老公更狡猾,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些。
“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。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子孙谁见了。”更是这样了,父母对儿女一般都是无私的。
后面还有一句甄士隐的偈:“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,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。蛛丝儿结满雕梁,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。”听得懂吗?“陋室空堂”,指一个烂的房子。“当年笏满床”,古代朝堂的大臣们在一个玉牌上刻着一些提醒自己的东西,比如我要参奏的内容,叫做“笏”。“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”,那些坟场曾经是乱七八糟、欢乐过的场所,大家想想:你贪恋这些有什么好处啊?“蛛丝儿结满雕梁,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。”坏了好,好了坏!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宴宾客,眼看他楼塌了。开始自己在看,然后自己也慢慢混进去了。
“说什么脂正浓,粉正香,如何两鬓又成霜?”到了一定年龄的师兄,对此肯定深有体会的。
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,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。”昨天才送了一个人的丧,今天又在这个鸳鸯帐中说恩爱,但是记住:明天的“黄土陇头”就是你面前的“鸳鸯”!
“金满箱,银满箱,转眼乞丐人皆谤。正叹他人命不长,哪知自己归来丧!训有方,保不定日后作强梁。择膏粱,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!因嫌纱帽小,致使锁枷杠,昨怜破袄寒,今嫌紫蟒长: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,反认他乡是故乡。甚荒唐,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!”
大家真的要好好读一下,你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?——我们要去修行,知道吗?不然你可以看看这些当官的,很多这样的人、这样的事,你还去羡慕这些东西,拿这些人当英雄,蠢啊!然后慢慢要把自己的世俗心一点点地消减,回到修行里面来。更厉害的,做菩萨去利益众生,千万不要陷在世俗里面,否则你对不起三宝、对不起佛陀,最重要的是你对不起自己,你会在轮回里很多劫地流转。
回到正文,“道逢世人懒语,世人咸说我痴。”如果你在修道的时候,碰到世人的斥责,你懒得跟他说。世人都说我们是傻的,我告诉你们,说我傻的人有很多,因为我年少得志,很早就发了财,年轻的时候不像现在长得一个“蠢笨”的样子,年轻的时候虽然不是“小鲜肉”,起码是个‘中鲜肉’!(众笑)很多人觉得我应该及时行乐等等,怎么就放弃一切去修行呢?因此很多人说我是傻的,甚至有人说我是神经病,但我理他干嘛呢?不要理他们!
“外现瞪瞪暗钝”是什么意思呢?眼睛看着前面不说话,好像很傻的样子。实际上是‘暗钝’吗?不是的,一个人修行的时候,有时会显得很呆的样子,经常会一下就陷在修行里面,你看他好像不太喜欢说话,其实他在做自己的事。
这告诉我们:少去理别人怎么说你,修行一定要做到这一点。否则“我们这么一做,他就这么说了,哼!”——那你是搞不完的,他们会说不完的,他说你的目的就是让你迎合他。你只要坚持下去,他说多了就不说了,最终会没有作用的,最多是“哎呀,傻的,不管他!”——他不管你,正好嘛,你才不要管他。十年以后你再看他,二十年以后你连看都不想看他,三十年以后你要回去度他。所以,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活着干嘛?其实这个很重要很重要!我看了那么多的修行人,第一个的出离心都很难建立啊。
“外现瞪瞪暗钝,心中明若琉璃。”你看我们修大圆满灌顶的时候,要拿一个水晶出来。为什么“若琉璃”呢?心其实就像水晶、像琉璃,是说那个水晶和琉璃的‘明’,不是指那个质地。禅宗也说这些,那是不是禅宗和大圆满的祖师们商量过呢?
“默契罗睺密行,非汝凡夫所知。”什么叫做“默契罗睺密行”?佛陀的儿子叫罗睺罗,他是十大罗汉之一,他是密行第一。但罗睺罗的秘密修行主要是观呼吸,我想佛陀在教他观呼吸的时候,一定是教了一些气脉性的东西,所以他很快就成了阿罗汉,叫“密行”,就是默默地修行。文中“默契罗睺密行”的意思,就是你默默地自己去修行,不要去炫耀它,也不要受它的影响,像罗睺罗一样自己修行自己的,非其他的凡夫所能知道,你也不用他人知道。
我们老是想向别人证明,我从事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、高尚的事情,这没有必要。还有一些人就拼命去拉学徒或者拉团体,到处拉很多人进来,那有没有好处呢?有好处,你可能为自己的上师拉了很多人进来学佛,或者是利益了其他的师兄,是个好事。但有时候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发心是不是这样的?有时候是因为虚弱,拉更多的人进来,要死大家一起死。
有些人特别喜欢拉名人进来——“哇,你看,李连杰都在学佛咯!”其实他学佛不一定比你学得好,你干嘛要拉他来呢?你想通过世俗的这些东西来增加你的安全感、增加你的价值感,这些没必要。
“天上天下唯我独尊”,这不是说佛陀,而是说我们每一个修行人的。“唯我独尊”不是说傲慢、欺压于人,而是要明白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是无比珍贵的,不需要向外求人,你只要走下去,自然明了。
当然,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,你看有些团体拼命地拉人,很多团体怀疑我要拉他的人——我绝对不会拉人的。为什么?我是凡夫的时候,肯定不会拉;我是圣者的时候,我肯定会去拉。凡夫拉人要出钱的,我肉疼!很简单,现在只有一两百个人,我还比较轻松;如果人数增加十倍,那就不行了。凡夫要计较的嘛,圣人就不计较,比如初地菩萨,随便拿去,但我现在没达到这个程度,所以我绝对不会拉人的!而且我看你不顺眼,还会赶你走的。你说:“哎呀,你学佛的,你怎么能赶走我呢?”——我是凡夫,咋了?你说又说不过我,打又打不过我,你除了走人,还有其他路吗?
所以,我们修行要明白,我们所从事的事情、所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。不是虚妄的事情,也不必要去求得别人的理解,你只要努力地修下去,最后一定会超越生死,获得真正的安乐。但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逐渐逐渐地离开世俗,包括以佛法一些行为来做世俗事的人有很多,一定要排开这些东西,产生真正的出离心跟菩提心,然后你才有可能真正地领会什么叫做空性。
好了,这次禅七交流的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到此结束,现在一起来回向。
【注: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。】
-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第20课
- 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第22课——三种世界观对生活苦乐的处理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