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此文稿为初打内容,未经仔细校对,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】
今天是禅七的最后一天,上完课以后,我们会念诵《普贤行愿品》来做回向,接着就开始解七。我很随喜大家坚持打完两个禅七,组织者给我发了个统计数据(不知道这个数据的真实性,但他们也没必要弄个假的给我,因为没奖金的),截止到今晚下午的6:45,总座数是两万二千五百二十座,后面一个余数都没有。
这是一个很殊胜的事情,在这个混乱的末世中,有那么多人凑在一起打了四万多座,按照佛家经常讲的因果规律,比如,十万人去杀一条鱼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其十万分之一的罪业,而是每个人都有杀了一条鱼的罪业。反过来,十万人去做一件善事,那也是一个巨大的共业,并不是每个人分走了这个善事十万分之一的功德,而是每个人都同样具有这一件事的完整善业。
那么,我们现在共同做的一个善业是什么呢?就是四万多座的这种功德。如果每个人的内心里面对这个禅七都充满喜欢,有随喜之意,而且加入了这个共业,那每个人都有这四万多座的功德。当然,根据每个人的发心情况不同,具体的修证情况会显出一定的别业,但共业一定有这么一个功德。那这个功德有多大呢?很难计数。
《华严经》里面有句话:“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”。你静坐一会儿,那种功德胜过你去造七宝塔去供佛。造多少七宝塔呢?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宝塔去供佛。这是《华严经》里面说的,不是我说的,否则你们肯定觉得我在吹牛,佛说的你敢说吹牛啊?会断舌头的,事实上功德真的很大!
很多人会疑惑:“既然有那么大的功德,为什么我还这么穷呢?”说不定这么大功德,就是让你穷。为什么呢?我们所建立的功德,在佛陀那里,不仅仅是让你发财。这一生要发财,要获得权力、金钱等是人为的东西,是这个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价值标准,是一个很愚蠢的、纰漏的价值标准。
为什么呢?怎么愚蠢呢?你好好想一想,即使你挣再多的钱,还不是要死吗?钱不会跟着你走,这个道理谁都在说,好像说烂了,反而大家不重视。大家想的都是在活着的时候,拥有很多的私人飞机、别墅、宝石、权力、美女、眷属,觉得这就是成功,这就是人生赢家。但佛陀不会这么看的,他不会像我们这么短视,只看一生,而会看很多生。
你可能因为这一生的权力、金钱,会在地狱、恶鬼、畜生三恶道里面滚动很多劫。就好比你能够看到你儿子的命运,他会因为一天的幸福生活,导致后半辈子都在痛苦里面沉沦,你还会让你儿子去获取这一天所谓的幸福生活吗?不会的。佛陀的价值观不像目前的主流思想,以及一部分人类这样的短视,他会从很多生的角度去考虑。
所以,这个功德不一定会让你马上发财。当然也有马上发财的,基本上会根据你个体的一些情况,根据你业力,在最好的时候把你推到最好的位子去。当然,他最终要把你推向解脱,一旦解脱,那些恒河沙七宝塔等东西都不算什么,因为解脱这个东西不得了!所以,很难用什么人类的财宝、幸福去衡量解脱,没法衡量,这是质的差别。
整个六道有情的所有幸福快乐都是有限的,而解脱的常乐我净是无限的,有限跟无限是没法比较的,是两个不同的东西。所以,《华严经》会说“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”。你去静坐、去打坐,大部分人的发心,起码是为了自己的解脱。虽然有一部分人是想产生一些功能,获得一些静坐的禅悦的舒适,但大部分人的内心里面还是希求解脱的,只是强烈的程度有所差别。
有些人会不顾一切,舍弃今生,这一生就拼了。还有些人怀着尝试的心理,坐一坐说不定会解脱呢?其中的差别是有的,不管怎么样,都还有一个“希望解脱”的基本动机。总而言之,汇集成这么一个巨大的共业,是一个很大的功德。
当然,因为发心的不同,这种功德也可能会轮为福德。那个福德非常的吓人,我很难把它量化,也量化不了。当然,你要是不破戒,后半生不把它毁坏,就凭这个功德,你可能做很久的转轮王,但大部分人会把它毁坏的。毁坏功德有哪些?第一,嗔心;第二,到处去宣扬,宣扬有炫耀的意味;第三,后悔;第四,做相反的、与之对治的事情。
如果你不把它毁坏,或者是直接破戒(破戒不一定会毁坏这个共业,只是会覆盖它,导致临终的时候发挥不出来。如果破戒了,那个更吓人),后半生都不去做这些破坏功德的事,能够持续下去,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件。这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,但我没有,真的没有,夸了又咋地?我是凭心而论,说的老实话。拿句现在套用的话来说,不管你信不信,反正我信了。
一个禅七以后,是不是每个人就不再接着修行呢?这是不对的,真正的禅修要持续下去,这种猛烈的修行,有一定的帮助、有一定的助力。虽然说“一七等三年”,数字统计起来,功德很了不起,但是,我们也不要十分在意这些。
你一生要解脱,就得持续下去,真的得持续下去,这真的需要坚持啊!第一个要坚持,第二个要经历磨砺、磨难。这个磨难不一定是身体或者外境的磨难,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心灵的磨难,有时候纠结起来会火烧火燎。不修行还好,一修行就矛盾重重,很多事情你没办法梳理,纠结油然而生,纠缠到真的很难理清头绪,盘盘焉囷囷焉,蜂房水涡,雕梁飞角,钩心斗角,真的十分恼火。但是,不管它怎么纠缠,不管它是什么违缘,你只要狠了心,下定决心“我就要追求解脱,不管那么多,死了都要去追求”。
所有修行人都需要这两个东西,第一个要下狠心,第二个要持久。那种持久性、意志力,我就跟你拼了!痛苦也好,违缘也好,纠结也好,我就要修!一个人下了这样的决心,诸佛都会感动,他一定会帮你,慢慢你就会变好。
听到我这么说,你们不能想着投机取巧:“我拼了,你还不帮我?”你别跟诸佛做生意,你做不过的,为什么?那完全是一种不平等的生意。你想什么,他都知道,他想什么,你根本没法知道,你怎么跟他做生意啊?我们别搞这些,要当真!你只要问自己的心,是不是真的当真?诸佛会知道的。
我这么说,有人就开始疑惑:“佛教不是要修自己的心吗?怎么好像跟诸佛牵涉在一起呢?”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说法,你把心修好了,你不就成了诸佛吗?如果没有这样的诸佛,你修自己的心干嘛呢?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,既然我们信佛,就要相信他有加持力,不管在多困难的情况下,他都会引导我们。
我们不能像平常人一样,经常都开玩笑:这是个团结的大会,这是个胜利的大会,这是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重的历史意义的大会……别扯这些。我们起码是一群修行人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很大善业的大会,而且这个大会很特殊,通过网络连接起来。在这里非常随喜大家,也随喜我自己,同时随喜你们的随喜,所有便宜我占完,哈哈!不管怎么样,大家应该为此开心。
今晚是《坛经》的最后一课,肯定能够讲完。昨天经过我一番“大跃进”,最后剩下的内容不多了,我们很快可以讲完,接着一起诵一遍《普贤行愿品》,诵完了之后,我们就解七,解完以后,大家可以做一下自己的回向。
人毕竟还在这个尘世中生活,你还要依据很多因缘来维持你的道体(你修行的身体可以成为道体),你也希望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顺缘。比如,在恰当的、适时的指引,在遇到违缘时能够及时得到道友或者其他因缘的帮助,这是从个人的修行来讲的。同时你还有些眷属,家人、朋友和同修,可能需要你的功德回向。
你可以做这些,做完以后,希望大家回去继续修行、坚持修行,每天打坐。我觉得就是要每天打坐,哪怕你每天打十分钟、二十分钟、半个小时,再逐渐增加,都会真正地驱入修行。修行最怕的是什么?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,还有遇到违缘就开始退。修行不遇到违缘?Who are you?你是谁?谁都会遇到违缘,不折磨到你浑身上下、鲜血淋漓、一片狼藉,大部分人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。
这次举办方打的广告:“不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?”这并不是一句话,在修行中真的能够体会到这些。经过了很多苦难以后,你的心开始清晰体会到佛法的功德,那个时候,你真的会说出“我法如蜜,中边皆甜。”
你再回过头去看这个世事的纷纷扰扰,那就是一个很讨喜的事情。当然它也充满了悲伤,同时也很讨喜。所以,弘一法师临终之前写了四个字——“悲欣交集”,他知道佛法才是生命中唯一应该去追逐的东西。我说这些话,并不是为了煽情,我最讨厌煽情,我从来不搞感动。
修行是一个非常真实、实际的事情,很踏实的,甚至是一个很琐碎的、需要坚持的事情。身心经常处于困苦、狼藉,像一片烂泥一样的状态中。如果你是真的修行人,就一定要冲出来,否则真的没办法。修行就是这样子,所以说菩萨是轮回中的勇士,真的不容易!
我们继续把最后一段学完,一起来看经文。
昨天把大师们的传承都念完了,关于这些大师的故事有很多,如果感兴趣,大家可以去找。《五灯会元》《景德传灯录》上面都有一些介绍,但都是古文的,还有一些禅宗这方面的书籍也特别多,网上也可以查到很多。这些故事还是有些作用的,能够增加我们对古德的向往。还有,他们的故事中所发生的经历,有时候能够激励和感动我们。虽然中国感动不了,你的心感动得了就行了。
同时,他们的经历故事里面,会透露出一些修行的要诀,以及无意中透露出一些描述他们修行中境界和心要的地方,那是很值得看的。但是,我觉得看这些东西之前,最好先学一下这群人所遵循的基本理论。基本哲学是什么?中观、唯识,再加上一些大手印、大圆满,这样的一些学说。
这很难学吗?不会很难学,真的不会很难学。有时候比你们学微积分、量子力学简单多了,从表面的文字上看,简单多了,真的好简单。如果真的弄进去,你就会发现,那是量子力学、数学、物理都不能比拟的,包含太大了,浩瀚如海。它的特征是什么?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数学、物理,这些东西是分类的,而它不是,可以把你全包完,特别的庞大、深邃,还能够走到究竟真理那里去。
我们经常说的究竟真理、哲学是什么意思呢?必须是两个特征。第一个,它必须周遍。什么叫做周遍呢?它在任何时候、任何地点、任何情况之下都是那样的,比如空性,一定是周遍的,因为你找不到任何一个事物不是空性的。第二个,它必须究竟彻底。并不是超越了它,还有一个空空性,或者空性的奶奶、爷爷、祖宗,都没有,它是极致。
你会发现,我们学的就是这个。把这个学完了以后,经过它的运动、它的演化出来的人类、六道,以及人类所发明的数学、物理,那都是灰孙子的灰孙子的灰孙子。人间的科学一定是在一些规则情况之下的,比如,我们的规则就要在六根认同的情况之下进行的一些原则,但是,到了一些比较深邃的地方,那六根就不是原则。
乃至于量子力学,都开始冲击我们的六根世界。学到后来,就会发现我们所学的东西是彻底究竟的真理,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。这是我们学佛的意义,并不是迷信,跟迷信没什么关系。迷信是什么?以个体来渴求保护、渴求利益的发心,去寻找一个神祉,希望他们给予保佑、给予加持,获得好处,能够过好这一生。甚至借用神祉,借用这些权贵去欺压别人。迷信很多时候的发心就是这样的,这是不好的迷信。
还有一种好的迷信,他没有一些比较恶劣的需求,但还是把这个真理当成一个神,并不会去问这个神到底是什么。基督教一定不会问上帝从哪里来的,要问下去就不得了,他不会去追这些东西,所以走不到究竟的层面上去。
所以佛法不是迷信,它就是一个真理,而且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一个真理。希望这次禅七以后,我们的下一次禅七能够以现场的方式来开展。至于行不行我也不知道,你不要动辄就问:“你看是不是呢?”那个眼睛嘘嘘地看着你,你要说是,到了那时候他就等你,万一到时候疫情来了,或者还有什么其他情(除了物理疫情,说不定还有头脑疫情,压根说不清楚,人类是很难讲的),他就说:“咦,你当时不是说可以的嘛,你说的不准,你是假的!”(泰国又不允许用枪,开玩笑!)有人说:“你还拿枪,没有慈悲心!”唉,又来了,人像小孩一样的。
大家可以去看禅宗祖师们传承上的事情,要去把这些基础理论学一学,这不会很难,但是要用心。学进去了以后,你会觉得好浩瀚。但是,你也用不着把五部大论都倒背如流、熟悉得很,学了以后够用就行了。你问怎么才叫够用呢?找你上师去,上师就要起这个作用。学到什么样程度,你学哪一样,你修哪一样,保证这一生不被浪费。上师有这么一个引导的作用。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。
大师,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
现在是先天二年,这又是一个皇帝了,不是神龙了。先天二年是指李隆基(即杨贵妃的老公),最后被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造反。这里的年号是先天,可见,六祖一生都已经换了几个皇帝,感叹以前六祖没说“看他楼起了,又看他楼塌了,看到的只是无常,古往今来多少皇帝啊”?李白说:“唯有赢者留其名。”赢者留什么名啊?李白留个酒鬼名,有什么意思呢?唯有圣者不用留名,他也常乐我净,亘古长存(我没说万古,我说的是亘古),所以,只有修行才是有意义的。
于国恩寺斋罢,谓诸徒众曰:“汝等各依位坐,吾与汝别。”
在国恩寺吃了一场素斋,开始跟大家告别。七月初一的时候告诉大家他要走,结果真的八月份要走。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训练,大家可能已经成熟了。
法海白言,“和尚!留何教法,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?”
法海白言,上告下白,上面对下面说话叫“告”,下面对上面说话叫“白”。和尚是尊称,我们现在普称出家人,其实不是的,一般的出家人不能随便称和尚的。和尚一般是指修证比较高,是僧人中间领众的人、有道德的人,他也不一定是住持,但一定是德高望重的人。
师言:“汝等谛听!后代迷人,若识众生,即是佛性。若不识众生,万劫觅佛难逢。吾今教汝,识自心众生,见自心佛性。欲求见佛,但识众生。只为众生迷佛,非是佛迷众生。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。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。自性平等,众生是佛。自性邪险,佛是众生。汝等心若险曲,即佛在众生中。一念平直,即是众生成佛。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自若无佛心,何处求真佛?
六祖说你们要认真听:后代的迷人,若识众生,即是佛性。这个话说的很简略,本来就是这样说话的,但里面的内涵很深。什么叫做若识众生,即是佛性?什么叫做识众生?这句话应该连起来读:众生的本质都是佛性。识的不是众生的相,而是众生的质。
到底众生是什么?有人悲伤,有人欢乐,有人愤怒,有人痛苦。众生有情产生这一切东西的本质是什么?他有认知力,他有各种各样的感受,有痛苦。这个到底是什么?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?如果能够明白造成这一切的本质,那个东西就是佛性——若识众生即是佛性。如果捏开了,怎么识众生啊?我就是众生啊,我看到周围都是众生,张三、李四、王麻子,那我就识佛性了?这看的不是众生的相,而是识众生的质。
这里说了一个唐代时候很重要的观点: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佛。唐玄奘为了这个观点去印度参访,但回来的时候,也没有对这个观点作出彻底的论断,而六祖在唐玄奘后面没多久。唐玄奘回到长安以后,导致当时唐朝佛法学习唯识的风气非常浓厚,连市井、街民都会去说两句这样的唯识语言。整个佛教文化的氛围非常浓厚,大家也习惯于在书本上去讨论各种各样的法相,讨论各种各样的逻辑。
但六祖来了以后,在这个基础上,一下提出了直指人心、见性成佛,而且把在头脑中思维、辨析这种学佛的风气带向实修,这是禅宗最厉害的一个工具。那么,六祖一下带向实修的方法,所执持的理论是什么呢?一切众生的本质就是佛,任何一个有情都是。那怎么让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呢?“后代迷人,若识众生,即是佛性”,你要认识众生的本质都是佛,持着这个观点,就能够得见佛性。
后面作出否定句:“若不识众生,万劫觅佛难逢”。如果不认为众生是佛的话,你怎么都找不到佛,哪怕你找一万劫,也找不到。这里其实说了一个禅宗的基本哲学观点:一切生命都是佛,一切有情都是佛。当然,还有说得更厉害的,不但有情是佛,连其他的无情物,郁郁黄花都是佛。《华法经》里面讲“有情无情同圆种智”,有情和无情,他们都是一个根本智慧的显发。
拿到大圆满里面,“一切众生都是佛”,是从心这个角度去说的。因为无情是无心的,有情是有心的,无情只是心的一种显发,所以有心的才是佛,无情的不是佛,这是从心的角度去说。但是,大圆满等性解脱就不是这样子,认为一切都是佛。为什么呢?外境以及心一如——心境一如。这些哲学观点有很多差异,说法好像很矛盾,其实不然。
一个真正的修行人,特别是一个教证齐全的修行人,他会从这些差别中找出差别:他为什么会这么说,这样说有时候是从能境去说,有时候从所境去说,有时候从状态说,有时候从操行去说……反而更真实,反而架构更加的严密。但是,如果你没有认真地修行,没有认真地研习、参详,你会觉得很矛盾。就算不觉得很矛盾,死记硬背,也顶多是个录音机,根本不明白里面的含义。
我之所以说这些,是希望大家像我刚才说的那样,去学习、去参阅、去讨论,这会有利于你最后的开悟。修行,特别是寻求开悟,并不是死打坐,必须结合起来。当然,我说的死打坐比我经常批驳的纯禅定要高级,死观修也不是的。一方面观修,一方面需要一些见地进来,检测自己的修行,这样才快,还能够迅速脱离误区。
在用力的时候,你一定会用力,你说你不用力、无修,开始是做不到的。你心有倾向性,一会儿心部,一会儿界部,一会儿等性。这样的话,通过讨论或者指导,或者去看一些比较高端的书籍,比如《密宗精要》这类的,或者禅宗比较高端的公案、法语,可能会帮助你的抉择,对你的修行产生推动。这很有必要性,不要认为只是夺夺夺,一直夺下去,其实这样也可以,这也是很好的方法,但夺到一定的时候,一定需要加入智慧,因为最终它是一个智慧。
“若不识众生,万劫觅佛难逢。”如果你否认“众生都是佛”的这个基本哲学观点,那么,你怎么都找不到佛性,你万劫觅佛都难逢。
“吾今教汝,识自心众生,见自心佛性。”我现在教你们,你要识到自心众生,见自心佛性。这个“自”,千万不要当成是人我的“自”,好像你的心就是众生,你的心就是佛性,其实,不止你的心是众生,他人的心也是佛性、也是众生。
意思是什么呢?“自心众生”,我们的心跟众生不是分开的,众生就是心产生分别以后产生的结果。“自心佛性”,你心的本质就是佛性,其他众生的心也是佛性。“识自心众生”,如果你见到自心的本质,就知道其他众生的心跟你是一样的。“见自心佛性”,你见到自心的众生跟外面众生的心,其实是一样的,他们的共同特质,用佛教的语言来表达就是:如来藏、本觉、自心本性。那么,学教的人会怎么表达呢?这个是明空双运,也可以说如来藏、本觉、真觉……这样的名词有很多。
今天教你识自心众生,见自心佛性,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?你要认识你的自心,认识了你的自心,你就认识了佛性,同时你也认知了其他众生的心是一样的。
“欲求见佛,但识众生。”这句话一方面有哲学意义。如果真要去见佛,就要去认识众生的心,而众生的心就是你的心。这句话拿到我们现在学教的理论中去融合,就是你得发菩提心。你不要老是只求自己解脱,如果你自己解脱了,而且不是像阿罗汉那样解脱,那么,在你那里众生就解脱了。你要达到这一步,众生解脱了以后,实际上就是你知道本来就是佛。每个众生所执著的自我,根本就是一种假相,甚至不会认为你能够救度众生。就像《金刚经》里面说的“所有一切众生之类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。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”
这是很难理解的,因为根本就没有众生,我只是把他从假相里面唤醒而已,本来就是佛。我没有什么真正的去灭度他,没有这回事。他产生了那么多生轮回,在六道中间,一会儿是人,一会儿是鬼,一会儿是畜生,做人都做了无数次,张三、李四、王麻子一大堆,这些都是假相,从实相来说都没有发生过。你把一个人从梦中摇醒,他不会承认梦中的事情真正发生过。梦中他是张三、他是李四,醒来以后,他说不是的,他说自己是王麻子。同时,你也不会认为你救度了他,因为他本来就躺那里,不需要你救度。这是一种比喻,实际上,那时候连人的这种认知都是没有的,没有这种分别念。大家的本质都是一个:佛。
“欲求见佛,但识众生”,可以分成两种解释。一个是世俗谛的,你要发菩提心。但识众生,你要怎么去识众生?你去救度众生就是识众生,要发菩提心。如果是认透了众生的本质,那就是一种哲学观点,你就会说众生是佛。
“只为众生迷佛,非是佛迷众生。”什么意思呢?众生什么叫做迷佛呢?不是说我们迷恋佛,而是指众生不知道、不认识自己的心,叫做迷佛。我们的自性永远都是那样子的,并不会因为我们产生那种幻相而变化,所以“非是佛迷众生”。这个“佛”可以把他看成自心本性来看,是众生迷自心本性,不是自心本性迷众生。自心本性永远都是那样的佛,他完全知道任何一个众生的所有念头、所有一切,但他绝不为其所动。而所有众生根本就是一种虚相性的缘起现象,当他一旦回归本性,消于法界以以后(我们经常说,一个大德圆寂了以后,他消于法界),根本就没成立过,对法界来说,从来就像梦一样,鸟过无痕。
“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。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。”为什么?如果明白了自心,众生当下就是佛。禅宗是因地修法,或者是果地修法。什么叫做果地修法呢?把佛陀的心拿来修行,把果位佛陀的见地拿来修行。当你认识了佛陀的见地,即使你的修量离佛远得很,他都认为你是佛了。这也是以因为果的一种修法,你只要认知了自性,他就说你是佛。
《坛经》的前面也说:一念悟即佛、天人师,一念迷即魔、众生。自性若悟,那众生就是佛;自性若迷,那佛就是众生。为什么呢?众生不知道自性,然后心变化产生对立,产生能认知和所认知的一种结果。所以,自心若迷,佛是众生。那佛是不是真的是众生呢?这个“佛”我们要正确理解,不是佛,他永远都不会是众生,成了佛,还会变成众生吗?不是的。
这里经常会造成很多误会,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,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。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吗?其实,究竟的自性根本就不会迷,它被遮盖了以后才产生的无明。有人会疑惑:“无明是什么东西呢?”这是我们以前经常讲的一个问题,无明不是一个东西,自心如果没有产生自认之前,那就叫做无明。在思考的时候,无明好像是一个东西,实际上它不是一个东西,自性根本就不存在自认、不自认的问题,它一直都是那样的。
但是,不自认就有可能出现二元对立,还可以有很多二元对立。由于它本身无大无小,可以无穷大,也可以无穷小,没有本质。你不能把它想成是一个东西产生对立,一个虚空中间有很多对立,一个对立就是一个众生,太多了。由于它本来无量无边,产生的众生也无量无边。但是,就它的本质来说,不管怎么对立,它都是那样子的,都是空性的,并不是它一对立就实有了。
所以他永远都是佛,他是不会变的。但在描述上,我们会说自性迷了,其实不是真的会迷,不然的话,我变成佛以后,一迷又成了众生,这是一种误会,不能这么去理解。实际上,自性本身是不会迷的,但无明也消灭不完的。由于本身的自性无量无边,中间产生的二元对立也是无量无边。(我这种描述方法都有问题,但只能这么去理解。)
自性从来都不存在自己去认,只有变成了二元对立以后,你才去认,认了以后就没有了。本来就不存在二元对立,没有这些东西,它就是这么一个东西。但是,本身不去认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众生,有了众生,才有回去这回事,否则他本来就是这样子的。你回去以后,甚至会认为与你对立的过往从来都没发生过,那是一场幻梦。所以,说“佛是众生”是一种表达性的东西,不是说真的本质又会变成众生,而是你回去以后绝对不会再出来,没有这回事。
“自性平等,众生是佛。”这是从认知角度去讲的,如果我们认识了自心本性,会发现所有的现象就一个东西。这一个东西虽然可以表现出高低大小各种不一样的情形,但从本质来说,他们都是一样的东西,所以是绝对平等的。
在彻却里面说本性的四个特征:无有、唯一、自成、平等。“自性平等,众生是佛”,也就是说,要是你认知到众生的心,你一定会发现所有的现象都是平等的,这个平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平等。我们所说的平等,往往是事物性的平等,钱要一样,人格要平等,你不能骂我,种族要平等,不然你就有种族歧视,这是一种事相上的平等。而文字中的“平等”是本性上的平等,可以表现为不一样,身体的大小不同,六道的不一样,但唯一就是一个东西,佛跟地狱众生没有差别。证悟了大圆满以后,他就会这么认为,这叫做自性平等、众生是佛。
“自性邪险,佛是众生。”什么叫做自性邪险?你把自性扭曲了、不认知它了,遮盖了以后,产生了人我,然后就有邪了,然后就险了。险是险恶的意思。你开始保护你的自我,或者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,会做出很多互相伤害的事情,那个时候,你就成了众生。说“佛是众生”只是一种表达,应该是佛被你扭曲成了众生,或者你把佛扭曲成了你自己,成了众生,本来你不是你自己。
六祖不会用大量的法相、语汇来表达佛法,直接就对着普通人用很容易理解的话来说,但是容易引起误解,特别是一些寻章节句、咬文嚼字的学者们,会在里面找麻烦,如果是真的修行人,一看就完全懂了。佛语里面的表达,特别是佛经里面的表达是挺复杂的,一个相同的词汇在前几页和后几页,意思都可能不一样。
“汝等心若险曲,即佛在众生中。”如果你的心险曲(“曲”就是不正直,各种弯弯绕很多,“险”就是想害人),产生这样的恶心,就像佛(本性)被你扭曲了,你成了众生。
“一念平直,即是众生成佛。”其实,一念平直就是念念平直的意思。并不是我这一念平直,下一念就不平直,也不是我这一念平直了以后,我就是佛了。这个“一念平直”是说念念平直,每一念的本质被你了解成一个东西——平直,那你这个众生就成了佛。说了一大堆弯弯绕绕的句子,就像RAP一样,其实就是说你的心是佛,你要认识你的心是怎么回事。认识了,你就是佛;不认识,你就是众生。说了一大堆就是这个意思,跟前面其他品里讲的道理是一样的。
“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。自若无佛心,何处求真佛?”什么叫做我心自有佛?我心的本质其实就是佛,这个“佛”是真佛,叫自佛是真佛。如果自若无佛心,你自己都没有这种佛心,何处求真佛?你在外面求不到的,你要求佛,就要去求你的心、看你的心,把你的心弄清楚。接着要下最后的结论。
汝等自心是佛,更莫狐疑。
当然,我们现在说“我相信我自心是佛啊”,更莫狐疑,其实你是不相信的,你只是相信这句话,里面的意思很难懂。什么叫做自心是佛?你心是什么?告诉我心是什么?你根本都不知道心是什么,它怎么是佛?佛又是什么?这里说了很多,什么一念平直、自性平等,这些话听了以后,你就知道心是什么了吗?平等?平直?你不会知道是什么。就我们来讲,不能够简简听到这些话就完了,他只能得出一个结论:我们的心就是佛。至于我们的心是什么、佛是什么,还要必须去观察。
这就是修行嘛,去内观。你打坐还不是为了内观啊?观察心到底是怎么回事,它的本质到底是怎么回事,体会到它的本质(这个最原始的本质),并且肯定它,这就是开悟,你就找到了所谓的生命的究竟皈依处在哪里。然后,你要安住在里面,荡涤所有的分别念,或者吞噬所有的分别念。荡涤跟吞噬还是有点差别,荡涤就是撩起来把它摧平,吞噬就是你出来以后变成了我的队伍,越吃越状大。前面是排斥烦恼,后面是烦恼即菩提。
但是,你首先要明白你的心到底是怎么回事、佛到底是怎么回事,必须要以心直接的、自明的体会方式,这才叫真正的认知。并不是我们看到的几个文字,或者有些想法,或者在打坐中间有些感受,把这种东西说成是心、说成是佛,这是不行的,这往往都是心的作用。
当然,我们最后会说心的作用也是心的本质,这叫做体用一如。但是,你必须要明白到体,才叫体用一如,否则你往往会变成用用一如,这扯淡的。谁在用呢?都是用。你说郁郁黄花皆是般若,这个“般若”是你的语言、你的想法,其实都是心在用,郁郁黄花也是一种用,只是你把这两种用拿来进行比较而已,这叫用用一如,你根本不知道最根本的心是什么。
所以,不能够简简单单就凭这些文字、凭这些心的作用来断定心的本体,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体会到究竟的本体是什么。什么叫做误区呢?很多时候,我们通过禅修产生了一些觉受,会把这些觉受当成是本体。其实它也是一种觉受,也是一种作用,被误认为是本体,还陷在里面形成了定。由于形成了定,它就会产生功能,有了功能就更觉得了不起,那是悲剧啊。
禅宗有一句诗:“修道之不识真,只为从来认识神,无始劫来生死本,痴人唤作本来人。”从古到今的修行人都有一个大毛病,容易认“识神”。那些很粗大的作用,叫识的相分,我们肯定会排开它,比如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这些相分。那识的自体分呢?一些比较容易认知的,比如意识这些,我们也会完全排开它。有些比较明显会消失的状态,我们也会排开它。
但是,有时候我们会把这个作用的识,比较接近不分别这一类的心的原始动力(可以称为识神,但它不是识的本质),当成是觉性。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子,而且很难认知,那要怎么办呢?猛烈地修菩提心、上师瑜伽,就会自然去处这些东西。不管怎么样,人我和法我一定有点,你把那个点拔出来就好了,只是那个点不太好认知。
修四夺的时候,色法是很容易夺的,情绪也很容易夺,但人我怎么夺呢?你都不知道“人我”是什么,夺不了!虽然人我夺不了,但它还在啊。以人我的方式会产生很多境界,空啊、明啊,你根本都不知道这些空啊、明啊以及各种各样的功能,全部建立在以人我为基础的禅定上。
而且,人我由于被修行的各种功德所压制,这个人会显得很像修道人。那怎么去除这些危险呢?去度众。去度众的时候,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众生上,若识众生的时候,慢慢地,你的心会开始清晰自己的执著在哪里,开始一件件的认知,这种人我就很容易被拿走。而不是夺夺夺,夺的时候往往是人我的立场夺,那时候又不生气,有时候还很喜悦、很轻安,有时候还会把自己感动了,但那些东西是不管用的。
你要去度众,度众的时候,你会发现自己已经变了。很多人打坐的时候像修行人,相处的时候就不是了,他是个是非人。为什么?你要好好去思考这些,别把这些当成是说法,佛陀建立这些东西真的不是说法。密宗为什么要修上师瑜伽?永远让你的人我不抬头,你必须认为上师是佛。很多时候,人我一抬头就觉得要普度众生,这是很危险的,马上就变了。
设立的这些东西,不管是密宗还是禅宗,或者是其他大乘宗派所设立的规矩、修法,都是有道理的,而不是随便乱来。但是,我们有时候不清楚这些东西,在那里自以为是,两个字——幼稚。但是长期修行下去,自然会遇到这些,同时也会把这些拔除掉。
“汝等自心是佛,更莫狐疑”,你不要怀疑这个东西。如前所说,这句话你不会怀疑的,但你就是不知道,不知道比怀疑还差劲。
外无一物而能建立,皆是本心生万种法。
外面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真实的、能建立的,皆是心生的。这些观点跟大圆满说的“一切境相由心现”是一样的,关键“心性也是离戏边”是我们教内学中观的一些术语性的说法,他不会跟你说这些,就说平直、不执著、无相、离相等东西来表达。
故经云:‘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’
这句话大家要很好的理解一下,什么叫做心生种种法生?所有东西不是它自己产生的,而是心的一个印象,犹如镜子中间的光影。心灭,如果心不再这样作意了,不再这样感受了,这种明性不往那里去了,它就灭了,叫心灭种种法灭。这个话也好听,也很好理解,但你做一做试试看呢?关键你要体会什么叫做心生种种法生?什么叫做心灭种种法灭?
很多时候,感觉你的身体,看到你面前的电脑,看到空间、听到声音,都会觉得那是外面的事,你不会觉得那是心生的事物。为什么要教四夺,夺色法呢?夺到后来,你会产生直接的感受:它不是一种客观的东西,它就是你心的一种影像,这是它的目的。
心灭,你心不在那里作用,那就消灭了。如果我们要强行的不作用是很容易的,眼睛一闭就完了,不想听到也一样,耳朵一塞,甚至不用塞耳朵,你把注意力强行集成一点上,你就听不到了。你说:“但身体的感觉始终在啊。”你修定,定到一定的时候,身体感觉也没有了,沉重感会消失。
这些都是心经过各种分别堆积缘生的一种现象,但我们不会的,我们的直接感受,眼睛看到就这么一个东西。我们大量的沟通、交流、生存、挣扎、搏斗,都为了这些东西,钱、纸用,酒、水喝,把之当成是其他东西。你会把你的老婆当成是心生种种法生吗?不会吧!所以,任何的一切,我们都不会认为心生种种法生。
这些话是这么说,但要达成这样的直接认知,必须要长期训练才行。特别是这个身体,你会觉得是心生的吗?很多人会觉得我们的心藏在身体里面,大部分都会这样子。即使你夺了很久的四夺,平常思维还是如此。就像一个人的母语用惯了,再去学其他国家的语言时,是很难用其他国家的语言进行思考的,这是一样的。
其实,我们无始以来堆积的习惯是心跟外物分开的。至于心是什么,我们也不知道,我们会把我们的想当成是心、思维当成是心,有时候会把一些感受、情绪当成是心,把我们的肉体、外面的世界当成是物,然而,这两个东西是分开的。即使我们修了很久的四夺,或者经常听一切境相由心现,思考“一切境相由心现”这句话,实际的直接认知还是不这样的。
所以,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,你不会真信的。如果真的相信,还有一定的修行功底,那吓人哦!心生种种法生,这句话实现的话,真的很吓人!比如,Money心生种种法生,能不能生Money?你说:“不能!”真的不能吗?净土都被他生出来,更别说Money。净土被阿弥陀佛生出来了嘛,再配合大家的愿力,但主要还是他。所以,我们改造外境不如去改造心,这就是佛陀采取的生命应该去走这条路。
而普通人因为有客观世界,他就要去改变客观世界,接下去就是斗啊、争取啊、努力啊,采取这样的方式,很多痛苦随之而来。而且,这样的斗也很搞笑,只整作用,不整根本,所有的烦恼、痛苦、不安就像外面的野草一样,春风吹又生,割了一茬又一茬,那是韭菜。
心灭种种法灭也是,当出现困难的时候,你能不能心灭种种法灭?烦恼的时候,灭给我看看呢?灭不了!所以要去训练这个话,不是一句话说了就完了。
吾今留一偈,与汝等别,名自性真佛偈。
我今留下,又写一偈,与你们告别。这个偈叫“自性真佛偈”,自性就是真佛。自性按照我们的说法,应该叫法身佛。三身佛分别是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。我平常说的法身就是自心本性,报身就是像阿弥陀佛菩萨们、初地菩萨以上看到的这种殊胜身体,化身佛就是像释迦牟尼佛。这样来划分三身佛,真佛实际上是法身佛。当然,还有大圆满所说的三身佛:空性就是法身,光明就是报身,大悲周遍就是化身。这是一种说法,但这里是指自心本性。
后代之人,识此偈意,自见本心,自成佛道。”
后代的人要是认识这个偈的真实意思,就能够见到本性,然后自成佛道。六祖经常说“自见本心,自识本心”,老是加个“自”,这个“自”有两个意思。一是说证悟是各别自证的,你只能自己证,不能别人帮你证。甚至别人来授记你,说不定是假的,所以你只能自证。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思,是说心只能自明。
第一个“自”是缘起性的。第二个“自”是究竟性的。“自见本心,自成佛道”,不要简单理解成:我有“人我”,还要自见本性。很多人会轻浮地觉得:“我自见本性,还修什么啊?”他不知道这个“自”就是要消灭人我,而普通人执的是人我。所以,两个“自”有两个意思,要这么去理解。
偈曰:
“真如自性是真佛,邪见三毒是魔王,
这完全是从心的层面去讲的。自心本性就是真佛;产生了二元对立,出现了邪见三毒,就是魔王。哪三毒呢?贪嗔痴。这句话很好理解。
邪迷之时魔在舍,正见之时佛在堂。
这说的是修行,当贪嗔痴左右你的心灵,在痛苦或者嗨到不得了的时候,或者是很纠结的时候,或者迷茫的时候,这个就是“魔在舍”,这个时候你就是魔了,或者魔就在你的心里。你的整个身体、言语、眼神都是魔的表达,“邪迷之时魔在舍”。“正见之时佛在堂”,这个时候提起正见去除贪嗔痴,那个时候就是“佛在堂”。
这个正见也要分很多层面,可以是缘起正见,菩提心起码是个菩萨在堂。他说的正见,如果是究竟正见,那一切都是法性、一切都是真如的时候,这就是佛在堂,你可以把这理解为大圆满的修行。在禅宗和大圆满里面,如果开悟了就把他看成是佛,因为他不以相来论佛,而以性来论佛。相的话,我们一定要看三十二相的,要看到功德、功能,那些功能全部以相的方式来表达。而他不是的,他以性来论,那就很广泛,但也很玄。花就是佛,郁郁黄花、干屎粑粑、庭前柏树子都是佛,那是见地性的,挺牛的,所以大圆满快、禅宗快,原因就在于此。
性中邪见三毒生,即是魔王来住舍,
正见自除三毒心,魔变成佛真无假。
这个我刚才已经说过了。邪见的本质还是自心本性,但是你把它扭曲了、把它遮盖了、把它二元化了,然后三毒生,导致你见不到本性。见不到本性,一定是人我和法我的遮盖,没的说。那个就是三毒生,一定会产生贪嗔痴——见不到就是痴;有个体以后,获取快乐的方式从外面去拿,就会产生贪;害怕得不到快乐,就要排斥一些东西,就会成为嗔。
“即是魔王来住舍”,这在解释前面的,说三毒生就是魔王来了。
“正见自除三毒心”,用菩提心、出离心、正见,把三毒贪嗔痴全部除了。贪用什么去除?用最基本的出离心。嗔用什么去除?菩提心。痴用什么去除?空性正见。如果你要说得绝对点,不用除,知道他本来是空性就完了,那就全除。从空性的角度也可以解释出离心,全都空完叫出离心。把自己空了叫菩提心;把自己和别人都空了,叫出离心。空都不存在就叫空性正见。
“魔变成佛真无假”,如果你除了这个三毒心,你就是佛了。不是说离开这些魔后还有一个什么真的东西,就是要把自性上的分别除掉,除掉就是佛,即我们说的障垢磨尽、真如自现。很多人修三天、三年、两年四夺以后,就要说我要怎么样、我要怎么样——其实不用怎么样,你一直做下去就完了。中间过程中出现的误区,你们去讨论,一下就给你拿掉了。不是要建立一个什么东西,当然也有修建立的法,建立的目的也是为了除去什么东西。
比如我们要建立一个气脉,密宗里面修气脉,是要排除你的身体、你的心自然对肉体、骨骼这些东西的执著,排除这个庸俗的现世的执著。你会发现,我们的眼睛、耳朵,身体所展示这个世界,还有一个更高级、更牛的世界,是气脉的世界。就好比你去了好的地方,自然就把差的地方抛弃了,就这么简单。
最高的不是去掉低级的、留下高级的,最高级的是什么?好的、坏的都是一个东西,那个才是最牛的。他是为了建立气脉,除掉这个庸俗的东西,最后连气脉也要除掉,因为气脉也不是永存的东西。为什么会有不究竟的派别?他除掉一个东西,又建立一个东西,除掉一个东西、建立一个东西,没有彻底把它全部除完。所以,除了无明还剩一个无明尽,《心经》里面说“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”,为什么要加个“尽”呢?
往往就是这样的,把一个不好的东西除掉以后,自然会诞生一个很好的东西,粘在上面就完了。那么,六祖是一刀走到底、单刀直入那种,把它除尽就完了,“魔变真佛”,不要建立什么东西。应成中观是不建立的,龙树说“我啥都不建立,所以我没有错”,我们听起来会觉得很无赖,人的思维就一定要建立一个什么东西。实际上,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建立的——“见见之时见非是见”,这些不是话,而是真的修行。
在禅定中,只要安住个什么东西都要出错,所以要把安住分去掉。但是,上来就把安住分去掉,那不行的,你先要安住、再去掉。建立个安住,除掉非安住的东西,最后把安住去掉。所以,修行跟哲理是套在一起的,长期地、终身地追寻下去,磨砺下去,基本上是会清楚的。不清楚就太笨了,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不懂,我也很无奈。关键很多人熬不住,他会犯戒,他会被这些贪嗔痴慢疑搞到头晕脑胀。
人的欲望,各种各样的恐惧,头发丝到脚指甲的每个细胞里面都充满了贪嗔痴慢疑的营地,一有机会,它就开始驻扎,要去除是很难的,所以要大心人才行。什么叫做大心人?发大心的人,发菩提心的人——老子跟自我杠上了,要这样的人才行。有时候激动起来,扛一下是可以的,连扛个三四年、十来年,那就难了,会扛昏的,扛到后来就麻木,最后变成油子。
习惯性的东西还是要起作用,人的感官随时都在,吃的就是好吃,浑身拍马屁就是舒服,又不是生下来一修就马上变成太监。欲望修不掉,修到一定的时候,身体好,平常看你不咋地,今天一看你成仙女了,永远都是这样,这样下去怎么成就啊?第一个,学佛要黑屁眼;第二个,学佛要永远黑屁眼。(我这样说,有没有人觉得不清净?有没有人骂我?)
法身报身及化身,三身本来是一身,
这里把三身全部集中在一起,这个说法跟大圆满说的是一样的。大圆满把三身全部说到一个自性上,空性是法身,光明是报身,化身是大悲周遍。这里也是一样,实际上是法身、报身、化身都一身。普通人也有,我们的法身跟佛是一样的,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。我们的报身就是这个怂样;我们的化身就是各种想法、感情等等;我们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是我们的化身。但我们的法报化是纷乱的,其实也可以勉强把它捏到心上——一切境相由心现。但我们又不知道心的本质,所以还是不行。如果明白了心的本质,所有的都是本质,法报化都是一个东西——自心本性。
若向性中能自见,即是成佛菩提因。
这也是一种修行的见地。如果我们性中能自见,这个“自”要理解为刚才说的那两个。一个只能自证,别人来帮你是不行的,要各别自证。另一个是,自证的时候不是能所的自他相看的那种证法,而是自明。这是最难的,同时也是最容易的,得去找上师。这个随便乱说是不起作用的,又会成为一些话。
“即是成佛菩提因”,如果你明白了,那就是成佛的因,六祖也承认见性是成佛的因。当然,这是一个很厉害的因。成佛的因可以有好多种说法,你念一句佛就是成佛因。甚至对佛像行个礼也是成佛的因,但那都是远因,可能要经历很多劫以后,那个因才能够形成果。如果你见到自性,那就是近因,那个因是最直接的因。
他所需要的是把见到的自性的清晰度、力度扩大就完了,那扩大是不是要劳作呢?其实还是要劳作的,保是一种劳作,任是不劳作的,出定以后,他还要去积累功德。学教的人会说:入定的时候没有任何执著,出定以后,在如梦如幻的世界中积资净障。这句话我们一定会经常背诵的。
所以还是要去做这些基础,慢慢地,心的光明性、清晰性就会增至到佛。不管怎么样,我们见到了自心本性,那就是成佛的因。这个因一旦被固定下来、肯定下来,是不会变了,那个东西没法变,也毁坏不了。
那会不会迷茫呢?第二世记不得呢?会的。如果不是达到很深的程度,比如达到加行道的忍位,或者是见道,第二世的时候,出来可能还是会入胎迷、出胎迷、住胎迷,但很快又会恢复。大部分的大德都是这样子,出来时候不知道,几通折磨以后,啥都明白了。
最著名的例子是傅大士,出来以后,心只是很好,但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。后来就遇到嵩头陀过来找他,把他带到水边,让他观水。观水一看,一下就回忆起当初他跟嵩头陀两个在弥勒佛那里发愿的情境,才恍然醒悟,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。他有胎迷,而且胎迷还会因为每个修行人本身的业力情况不同,有些可能重一些,有些可能轻一些,这跟证量有一定的关系,但没有绝对的关系。学到后来,自然就会明白这些。
本从化身生净性,净性常在化身中,
性使化身行正道,当来圆满真无穷。
本从化身生净性是什么?其实说的是普通人,我们就是一个化身。其实,生净性是从我们的化身中消灭了我们一些无明、愚痴的因,我们见到本性。这个净性,清净的本性是不是生出来的?不是,它永远都在。我们只是去认识它,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个化身,从我们的化身中去发现我们的净性,不能说从佛的化身生净性,因为佛的化身本来就是净性。
然后,随便哪个众生的净性都是存在的,常在他的身中,所以“净性常在化身中”,只是他不自认。我们认的就是我们的感受,我们根据触觉去感受我们的身体——从镜子去看我们的身体,哇,肚皮好圆啊;再去摸一摸,这是触觉;听到自己的声音,而且每个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还不一样的。我从录音里听到自己的声音,差点听不出来的。有一次,我在车上听到有人上课的录音,还觉得这个王八说得还可以,结果仔细再听,发现那个是自己。原来我就是王八,有时候真的听不出来,因为换了一种传播频道,感觉是不一样的。
我们认为我们就是这些,但不知道产生这一切的根本光明是什么?那个性是什么?性即光明。但是性又找不到,所以就空性。不管它怎么众生,是好是坏,有多复杂、多扭曲,它的本质都是净性。所以,净性常在化身中,禅宗始终是扭住这个根本不放。
性使化身行正道,当来圆满真无穷。
这又是在说修行,什么叫做性使化身走正道呢?你要认识了本性,才能让你的化身行正道。你不认识的话,那就是贪嗔痴慢疑,让你行邪道。我们认识了本性,保持这个本性,那么化身就会行正道,大圆满、禅宗修行都是这样的——保任。“当来圆满真无穷”,这在说结果。如果自性圆满了,那就有无穷无尽、无量无边的功德、福德。这都很容易理解,说的全都是大圆满的修行。
淫性本是净性因,除淫即是净性身,
性中各自离五欲,见性剎那即是真。
这是告诉我们怎么去对付烦恼的。淫性是贪嗔痴里面的贪,淫性本是净性的因。实际上应该这么去理解,淫性的本质就是净性。那么,我们要去找到这个净性,就只能从淫性去。
六祖说的淫,其实是指所有人的贪嗔痴慢疑,指所有心的作用,一定要从心的作用里面回到心的本体去。六祖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的,我们反而要从各种不好的东西中去找到这个究竟本质。淫性本是净性的因,你怎么能说那个淫性就是净性的因呢?难道由淫性产生净性啊?不能这么去理解,这样理解的话,那不管那么多,我们就拼命去淫嘛。一淫就找到净性啦?一淫我们就开悟了?不是的!他的意思是,你要去发现淫性的本质,这样去理解,淫性才是净性因。
“除淫即是净性身”,下一句是前面这一句的诠释,淫是一种分别来的,而且,贪嗔痴慢疑只说了一个“淫”,其实,你可以理解为全都是一样的东西。“除淫即是净性身”,你把这种淫、这种嗔、这种恨,各种各样的分别去除了以后、拿开了以后,你就会发现它的本质就是净性身,就是不分别的净性的本质,叫净性身。
然后处于自性中,“性中各自离五欲”,这里说了五个欲,哪五个欲?色声香味触或者财色名食睡,或者色声香味触的对境所起的贪。色,我们需要看到好看的东西。声,我们需要听悦耳的音乐,如果弄盆子在地上刮,发出尖锐的吱吱声,你又会觉得难听了,或者有人唱卡拉OK,鬼哭狼嚎就抗拒受不了。香,我们要闻檀香,放个屁就不想闻了。味,你要品尝美味的。触,你希望人家抚摸你,不想人家用棒子打你。你会有选择,这也可以叫做五欲。
还有一个,把它归纳起来叫做财色名食睡。财,就是贪财富。色,指好看的东西,不仅仅指男女,反正好看的都要。名,就是贪名、要出名。食,指好吃的。睡,不仅仅指贪睡觉,还有贪的那些卧具,比如水晶床、檀香床,有了床还要房子,总不能在旷野上弄个床来睡嘛,过分的宫殿就来了。
“性中各自离五欲”是什么意思?认知了本性,如果那是你的安身立命处,这些东西是不需要的,也不会有这些东西。为什么你会需要这些东西呢?因为你有执著。为什么你有执著呢?你以前的执著,造成了你现在这么一个身体以及心灵。你的身体当然要吃啊,吃要吃好的、有味道的,那就是好吃的嘛,你就是要吃肉、不想吃屎……造成了这样的执著。你的身体就要睡到床上,而且要有房子遮盖,弄到旷野上风吹死你、雨淋死你、蛇咬死你,那是不行的,因为你需要这些东西。
这些执著如果不解除,我们就会有很多的需要,就会有很多的贪嗔跟恐惧。你认为你就是这个身体,身体没了啥都没有,所以拼命要保护这个身体。然后开始锻炼、养生,太极拳就来了,你想干嘛?无非就是这些东西。
但是,一旦你找到根本的安身立命处,就会发现不需要这些,去掉更好。而且,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个样子,这个样子不是由你想来的,是由他们来的。他想你成为国王,你就成了国王,他想你成为妓女,你就做了妓女,这是菩萨干的,所以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,就这么来的。性中各自离五欲,他不需要这些东西,而我们为什么需要呢?没办法,无始劫来堆积成的这种执著。
“见性剎那即是真”,见到本性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那个是真相、那个是究竟本质。那见性是不是刹那呢?刹那可以触碰,有些人一下就明白了,而且很通透,这种人也有,但极少数。大部分人的是触碰,像鸡啄米一样,啄一点点,然后连成片,突然又盖住了,又继续啄,最后蛋壳经不住啄,上师又在外面拼命地敲:“怎么还不出来?”前后呼应,哪天蛋壳一破,透脱。就这么一个过程,不管怎么样,触碰的那一下,有时候插个针眼,你会看到真相,但很快就蒙上了,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子。
现在的人,善根弱,心力也弱。心力好的方面,稳定的、清晰的力量弱。昏乱的、贪嗔的力量特别大,一撩动就起来了,有很多人都会这样子。过几天或者隔个半月回头看当时的心境,下地狱都有余。现代人都是这样的,你们要记住这些,这不是说来吓你们的,基本上修行人都要经过这些。所以要有坚强的毅力,坚定的追求心、希求心,坚定的信仰太重要了,闻思也重要。
有时候生起一些很邪恶的东西,一想起这些教言,会知道自己很蠢,知道自己又在犯迷糊。所以,别把它当成一蹴而就的事,开悟了、成佛了、成仙了,屁股上马上长莲花,飞在空中万人膜拜,这些想法很邪恶,你想什么?你想干嘛呢?无非是自我在那里换一种方式,以佛法的方式来让你得到满足,真正的佛法不是这样子。
今生若遇顿教门,忽悟自性见世尊,
若欲修行觅作佛,不知何处拟求真?
今生遇到顿教门,忽悟自性,一下见到了真正的世尊,自心是佛,法身是真佛,悟到自性那就是佛了。那个是佛,外面的人是不是佛呢?外面的上师是不是佛呢?密教里面是不是冲突的呢?绝对不是冲突的,这是一个见地的问题。如果清楚地知道自身,那郁郁黄花都是佛,外面的上师还不是佛啊?那是佛祖。
如果真的开悟了,一定会有心境一如的这种强烈见地,他不会认为心的某种状态、某种认知是佛,这就叫做“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”。这是一个标准,我们可以检验自己:认为我们的祖师,乃至于一位很没有修行的上师都是佛——不是强行的,而是觉知就是这样子的,见地就是这样子的,他会特别的谦逊。
透悟了以后,根本会消失怀疑,没什么好怀疑的。不见性的人才会怀疑,因为他不踏实。怀疑一定具有两个东西,一个是不明白,明白了有什么好怀疑的?另一个是危险,他在判断,有好处或者有危险?(好像在赌博,这两个杯,你说哪边有钱?一边是钱,一边是炸药,这个才怀疑嘛。如果都是钱,那还怀疑什么?如果都没有,那也用不着怀疑,一定是这样子。)
所以,我们要去观察自己的心,这是挺好玩的。有时候还观察到别人的心,比如生病了,有可能会观察到别人的心,这是挺好玩。人心其实没什么,真的没什么,它真的就是佛,只是被一个“我执”挡住了。一放,就算不认识本性,起码都轻松了。再认识本性的话,他会发现可以从全方位去了解其他众生,真的是若识众生、即是之佛。而不是我自心又产生了一个什么东西,我觉得我证悟了,那些状态修气功的都有。
阿底峡尊者去绕塔的时候,天女在空中说:修菩提心是最快成就的。我以前一直对这句话领会不深,只是简单的相信,是佛教徒对阿底峡尊者崇拜的那种相信,实际上,修行人最后就是这样的,菩提心能够诞生一切。我们别太过相信自己,当然死磨也是对的,没说这个不过,但混合起来要快很多。
“若欲修行觅作佛,不知何处拟求真?”如果修行为了找个佛来做,建立了一个佛、不以自心为佛的这种见地,你都不知道在哪里去找真。这是拟求真,假设建立一个真,显然是不对的。
若能心中自见真,有真即是成佛因,
这个道理也一样,你的心中自见真。什么叫做真?关键要确定那是不是真了,真正透悟了以后,那才是真。空性、光明、常乐我净、不被破坏,那个才是真。“有真即是成佛因”,那个就是你应该去安住、应该去扩展的东西,当它圆满以后就成佛了,所以他是成佛因。你那种虚假的状态没法扩展,或者扩展出来一下就破坏了,那肯定不对。
不见自性外觅佛,起心总是大痴人。
如果不见自性,到处去找佛,其实就是个大痴人。六祖说得好委婉,我们会说是个傻B(傻A的后面,傻C的前面)。意思是我们要去找自性,外面去找佛。当然,在修学的过程中,我们会去找上师,那是接受教导和指引。但在修行的时候,我们要去发现我们的心是怎么回事。
顿教法门今已留,救度世人须自修,
报汝当来学道者,不作此见大悠悠。”
六祖说顿教法门现在已经告诉你们了,如果要救度世人,先要自己修。“报汝当来学道者”,我今天跟各位学道的人说:如果不建立这样的见地,那就是个大忽悠。关键你把自己忽悠了,不是忽悠别人。什么知见呢?自心是佛。自心怎么是佛?你要去学习、去做,在定中、修行中慢慢去磨砺,让这个观点如实,证实它、悟透它,这样才行。并不是我知道“自心是佛”就完了,这话谁不知道啊?任何人都可以知道,也不能够真正地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。
师说偈已,告曰:
六祖说完了这个偈,然后又说,上告下白嘛。
“汝等好住。吾灭度后,莫作世情悲泣雨泪,受人吊问、身著孝服,非吾弟子,亦非正法。但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,无动无静,无生无灭,无去无来,无是无非,无住无往。恐汝等心迷,不会吾意,今再嘱汝,令汝见性。吾灭度后,依此修行,如吾在日。若违吾教,纵吾在世,亦无有益。”
什么意思呢?你们呆在这里好好地听我说,好住,或者是好自为之。“吾灭度后”,我圆寂以后,你们不要哭,哭得好没道理,好像我遭遇了什么不幸一样,我自知去处,来去自如。“受人吊问、身著孝服,非吾弟子”,我圆寂之后,送很多花圈,节哀顺变,身著孝服,那种人不是我的弟子。佛家弟子超越生死,佛节俗事,生死本空,生死早就没有了,结果来了你这么一个缘起现象。
当然,六祖是居于那种正见的说法,作为事情呢,大家不妨要哭一哭。或者作为一种恭敬心,那是一种自然的现象,也没有什么。大家要好好去理解,否则又走极端,师父死了,死了就死了,能有什么呢?那会变成另外的傻子!佛教不会给你走极端的,我们喜欢对境性思维,这种直线式思维一是一、二是二,有好处,但是很死板。
而心这种东西,没办法对境性的,本来就不是对境性的。世俗一点叫圆滑,出世俗叫无执,到底是无执还是圆滑,中间就差一个“人我”。那种无执如果没有人我的话,就会去利他。圆滑的话,随便他怎么玩转过去,都会是利己。
当然,中间的结果也是很明显的,一个就下去了,一个就解脱了。有位大德说:佛陀从来不想利益自己,结果他们成佛了。我们生生死死都在利益自己,现在还是这个逼样,所以,利他跟利己是个决定性的东西,不是简单的发好心,其中牵涉到我们的见地,牵涉到我们修行的速度,甚至牵涉到修行的正邪。
很多人都怀疑我们是不是魔鬼,你问自己的心,看是不是魔鬼嘛?你真的想利他,全周围都是魔鬼,你都不是,你身在敌营。而因为你不是魔鬼,周围的魔鬼全都会变成跟你一样。魔鬼是搞不过菩萨的,为什么呢?魔鬼是区域性、阶段性的,他一定会下去的,福德再大也要下去。菩萨只要一解脱,生生死死随便怎么都牛过你。
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,这几天我反反复复地说这个东西,因为修行是有阶段性的。刚刚开始要拿中观的理论去,因为他啥都不信的时候要理论去,慢慢地,让他产生一些空性的觉受、法喜,他就知道这个事情是真的。最后发现搞不下去,他就要让菩提心去了。为什么搞不下去呢?因为我执太强了。到了后来,才会是真正一些境界的抉择。这是有过程的,当然,也不一定完全照着这个过程,有些人一上来就可以透脱,但这种人很少,几乎没有,大部分人都是渐次修行的。
“身著孝服,非吾弟子,亦非正法。”他是在表法,从究竟法这个角度去。从事情上来说,那是不可能的,大家还是要哀伤。不要说他哀伤,连环境都会哀伤,后面有写林木变白,禽兽哀鸣。
“但识自本心,见自本性”,你不用做这种形式上的东西,受人吊问,身著孝服,你只要识自本性、见自本性。然后,“无动无静,无生无灭,无去无来,无是无非,无住无往”,这里说的全都是本质的特征。无动无静,无生无灭,完全是去掉对法,没有生灭,没有动静,没有来去,没有是非,也没有住往。
你去看你的心,如果发现有动有静,那是不对的。安静禅定的时候是静,思考的时候是动,这就不是本体,而是作用。
你发现生灭,情绪一会儿来了、一会儿消了,很多状态来了、消了,去来有生灭,那也不是,又是作用。
是非就更糟糕了,是非一般是意识去认,这个是对吗?错吗?这叫是非。还有一个是指说别人的是非,那是最粗大的,那个谈都不要谈,只要说谁对谁错,那都错了,不用管他。
你去看你的心,这个状态是不是,你在判断它的时候,其实也是在做判断而已,并不是真正的自明跟安住。有时候可以去判断的,这叫观察,但观察的时候不见得表明你证悟了。
他也肯定不是一个强行安住,或者一望无际的东西,不能这么去看的。一说虚空,马上想像一个虚空,事实上它没有住也没有往。你要问:那到底是什么呢?你要说得出来,那就厉害了。说不出来,你只能去自明,指示永远都只能诱导你去。
当然,这个诱导可以很近,特别是那些加持,那个加持很难说清楚是什么。有时候就是一句话,“砰”的一下就明白了。但是,并不是每个人上来都能“砰”的一下明白了,不信弄个鹅卵石过来,砰砰砰无论怎么敲,它也明白不了。所以要长期修行,堆积心走到临界点,一下就明白了。
但是,明白有可能是触碰,有可能是透悟,每个人不一样。修得很狠的人,本身又有很多境界,就有可能透悟。如果本来有很多执著,同时又有福报,那种人往往是触碰,而且很轻微。触碰不一定是好事,触碰很容易让人产生傲慢,隐形的傲慢比那种粗大的傲慢更可怕、更危险,他会自以为事,觉得自己很可以等等之类的,实际上一匹布那么长。
长在哪里?菩提心。这个可以观察自己,你真的想承担其他人的苦难吗?根本不想,就想着自己成就,别人的死活与你无关,这样能成菩萨吗?这个道理非常简单,但往往会迷失掉。
“恐汝等心迷,不会吾意,今再嘱汝,令汝见性。”六祖说他害怕,虽然跟你们说了很多次,但还是怕你们迷茫,不知道我真正的意思,今天再告诉你们一遍,想令你们见性。
“吾灭度后,依此修行,如吾在日。”我圆寂以后,你们照着我说的去修,那就像我活着一样。
“若违吾教,纵吾在世,亦无有益。”就算我还活着,如果不照着我说的去做,也没什么太大的利益。其实现今也一样的,这些教言都在,各种修行的原理、路数都在,有几个照着去做的?天天都想跟着祖师,祖师留下的书籍有很多,其实跟祖师在世也差不了多少,甚至比他在世还好。
为什么呢?在世你不一定见得到,一下就包围了,重重叠叠的,把所有财务弄去贿赂那些“门禁”,都不一定能够见到。门禁有很多,重重叠叠的,所以你都不一定能够见到。即使见到了,摸个头,三分钟后就走了。如果他留下一本书,你可以慢慢看,日日看、夜夜看,就算他说了很多话,都还是书上的东西。
见到他本人的好处是什么呢?他会知道你这个人的修行阶段,适合用哪些话来整你。好比一大堆的药方,他会知道哪个药方在那时、那刻、那人、那情、那景,应机施药,这一点是他可以做到的。如果你没有这种机会,你就拿着书天天看嘛。所有药都试一试,只要不毒死你就行了。还有,大概你会有自查,所以一定要去读书。也就是说,要么你找到一位很好的上师,他会给你捡药方。
“若违吾教,纵吾在世,亦无有益。”如果你不照着去做,祖师在世也等于零。
复说偈曰:
接下来说了一个最流行的偈,后时有很多人做过解释。
“兀兀不修善,腾腾不造恶,
寂寂断见闻,荡荡心无著。”
(师兄用粤语读了一遍)这个偈子应该用粤语来读,用现在的普通话读起来不那么顺。用粤语读起来挺押韵的,但我的粤语很low,我说的粤语北方人听得懂,广东人完全听不懂(众笑)!其实押不押韵不重要,关键要知道其中的意思。
“兀兀不修善”,兀兀是不动、很稳的意思。当然,有人说是动摇的意思。在此,我们理解为不动,与后面的对应。他说的全部是心,心的本体是不动的,不存在修善这些问题。不用修善,它永远都是那样子的,本体无,不存在动和不动。但它很稳,永远都不会坏,所以兀兀不修善。
“腾腾不造恶”,这里也是说本心,刚才说不动,现在说动。当我们明白本性,本质在动的时候,是不会造恶的。他看起来像在造恶,实际上不会造恶,很多大德们的行为看起来很腾腾的(腾腾就是心不停在动,很动荡,很运动),比如玛尔巴猛揍密勒日巴,他也没有造恶。即使造恶也没有造恶,你看起来造恶,那是你的恶,实际上是永远不变的,那个东西不存在造恶。
“寂寂断见闻”,有两种解释。一种解释是根本没有什么断见闻,深定的时候,所有的外境显现全都消失,叫寂寂断见闻。还有一种解释是真的明白了心,处在清寂无执的心时,完全不受任何见闻的牵引,不因为所有的见闻而丢失本性,也可以解释为寂寂断见闻,这可以说成是大圆满的修行。
“荡荡心无著”,荡荡是指心的各种运动、各种作用,只要你无著,无著就是没有执著,于所有的现象中,于中无执即是本性,心怎么运作都行。证悟了的人,就知道不丢失本性。不丢失本性的一个特征,就是对任何现象没有执著,甚至那种执著,你也会迅速知道离不开究竟的本性。这就是转烦恼为菩提,说的是大圆满的修行。
网上有很多种解释,但大家要小心,很多解释都是污七糟八的。他们会解释成修善,但是不执著善,造恶是不可能的,其实怎么解释都行。但是,你要知道六祖所有的教言全部不离自性,要么是自性的本体,要么是自性的作用。这是整个《坛经》里面的核心要旨,抓住这个要旨,读再多都好懂。
师说偈已,端坐至三更,忽谓门人曰:“吾行矣!”奄然迁化。
大德去世之洒脱,像我们的话就躺在ICU里面,或者面对死亡都发不出丝毫声音,只会反白眼,面目之狰狞。端坐至三更,突然对门人说:“我去了!”“奄然”是一下就走了,突然一下就没有生命特征了。
于时异香满室,白虹属地,林木变白,禽兽哀鸣。
异香满室,成佛或者投生到一些好的地方,都会出现这些现象。大圆满的修行人也是一样,他们在虹化或者缩小的时候都会有这些现象,异香满室。白虹就是一种白光,到处都是白光。林木变白,我也不知道是什么,可能是那种雾。禽兽哀鸣,其他的生命还是有点舍不得。
整个生命态,虽然是一个变化的东西,但整个地球乃至于整个宇宙,实际上都是一个东西来的,牵一法而动全身。一个美好的东西丢失以后,平衡就破坏了,很多动物都能感受到。人会受到思想的影响,不一定感受得到,但动物和天人是绝对清楚的。
如果一大群有特殊素质的人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,那么,原来的那个地方一定会缺少这种素质,他们来到新的地方,新的地方会因他们而增添这种素质。这是一个必然规律,叫做万物唯一。事物不是分开的,全部连在一起的,称之为因缘。
十一月,广、韶、新三郡官僚,洎门人僧俗,争迎真身,莫决所之。
广州、韶关、新兴三郡的官僚,带一些出家人争六祖的真身。六祖圆寂的时候是盘腿坐着的,真身是不坏的,一直留存至今。“莫决所之”,当时不知道该把真身放在哪里,肯定遭到众人的争夺。新兴的说:“六祖出生在这里,肯定要放到这里受供养,凭什么给你们啊?”韶关的说:“六祖在曹溪讲法多年,应该在曹溪。”广州的说:“六祖在这里出家的。”各有各的说法,最后怎么办呢?
乃焚香祷曰:“香烟指处,师所归焉。”
大家来搞一个天择,点支香,看风把香烟吹到哪里,就把六祖的肉身放在哪里。
时香烟直贯曹溪。
香烟往曹溪那边去,于是大家把真身迎到那里去了。
十一月十三日,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。
放真身的容器叫神龛,还有一些衣钵带回曹溪。
次年七月出龛,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,门人忆念取首之记,仍以铁叶漆布,固护师颈入塔。
弟子方辩之前也讲过,就是帮他塑相的那位。次年七月,方辩以香泥把神龛封了。门人想到六祖当初说的,张净满要来砍他的头,于是用铁叶裹上布,护在六祖真身的脖子里,一同放进塔内,以防万一。
忽于塔内白光出现,直上冲天,三日始散。
把六祖的真身以后,塔里发出白光,三天才散开。大圆满的成就者很多都有这些神迹,临终的时候异香满室、肉身缩小,装塔的时候出现白光,现在听起来好像是神话传说,其实不然。现在也能看到的,如果你有耐心,在藏地守候着,肯定能够看到。只是在唯物主义盛行的世界里,我们能够去到藏地的可能性都不大。
韶州奏闻,奉勅立碑,纪师道行。
韶州听到这个事以后,奉皇帝的命令立碑,将六祖的道行记录上来,叫纪师道行。这个“纪”是一个通假字。
师春秋七十有六,年二十四传衣,三十九祝发,说法利生三十七载,嗣法四十三人,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。
六祖活到七十六岁,二十四岁就得到了衣钵,也就是在五祖那里写“菩提本无树”的时候才二十四岁。三十九岁去到现在的广州光孝寺(当时不叫光孝寺),祝发就是剃头出家。,
“说法利生三十七载,嗣法四十三人”,说法三十七年,明确记录的弟子有四十三个。“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”,还有一些人确实是在他那里悟道的,但没被记录下来的人太多了。可能不是直接的传承,而是他传了别人,别人再传。
达摩所传信衣,中宗赐磨衲宝钵,及方辩塑师真相,并道具等,永镇宝林道场。
达摩所传信衣就是这个衣钵,用木棉芯做成的,也就是我们说的木棉袈裟(有一部电影叫《木棉袈裟》),名字叫西域屈眴布。
“中宗赐磨衲宝钵”,磨衲也是袈裟的意思,精锻上镶嵌着很多好看的宝石那种袈裟,即《西游记》里面黑风老怪偷的那个。宝钵就是出家人吃饭的盛具,但那是象征性的,他并不会真的拿来吃饭,因为上面镶嵌着很多宝石。
“及方辩塑师真相”,方辩塑师的相,以及道具等,“永镇宝林道场”,一同放在宝林道场。但是后来历经灭佛、战乱、社会动荡等等之类的,这些东西都没有了。
留传《坛经》,以显宗旨,兴隆三宝,普利群生者。
留了一个《坛经》,记录着六祖的整个传法的根本宗旨。“兴隆三宝”,就是兴隆佛法的意思。“普利群生”,整个《坛经》就完了。
六祖大师法宝坛经(终)
历尽四个禅七,我们终于讲完了《坛经》。同时,这是我们第二十二届禅七,本来是现场禅七,迫于无奈被改成云禅七(第四届云禅七),但还是胜利结束,圆满结束!随喜大家,恭喜大家,也希望大家坚持修行,直至成佛。
“为利众生愿成佛”不是一句话,应该成为大乘学者终身的一个根本座右铭,所有思考生活取舍的一个基本标准,如果不这样,你想成就?你拉倒吧!
请记住:为利众生愿成佛!即使六祖说的这个顿悟,其实也是为了实现“为利众生愿成佛”的基本信愿。
今天就到这里,禅七也结束了,《坛经》也结束了。现在开始回向,我们一起念诵一遍《普贤行愿品》。有一位师兄来代诵,我就坐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诵,由于气不够,我不一定读得出来,请谅解,但我会跟着大家一起默默地诵下去。诵完以后,我们就接着解七。
【注: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