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答数

    0

  • 浏览数

    6887

  • 收藏数

    0

作者:秋池 发表于 2020-6-24 10:02:54
跳转到指定楼层
“朱子谓学者‘半日静坐、半日读书’,如此三年,无不进者。尝验之一两月便不同。学者不作此工夫,虚过一生,殊可惜!”朱熹曾经告诉学儒的人:应该半日静坐,半日读书,如果这样做三年,没有人不会进步;即使坐一两个月,就会感觉不同。学者不做此功夫,虚过一生。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静坐。
静坐是第一功夫。静中除妄想,是第一功夫。除得妄想,方是功夫。功夫就是静坐的功夫,不是武打功夫的功夫。妄想如何除得?要知人生以来,眞心悉变成妄想。除却妄想,别无眞心。好像禅啊!他说人出生以来,真心就全部变成妄想,要除去妄想,剩下的就只是真心,障垢磨尽真如自现。但是不是呢?关键是真心除以后仅仅只是平静,或者仅仅是处在中正仁义的状态里去治国平天下,那就不一定了。
回光一照,妄想何在?就像佛教的观心,念头在哪里?找不到念头。妄不可得,即是真心急自认而已。当发现妄想不在,妄不可得的时候,就是真心认识自己的时候(大圆满也是这么说的,稍稍一反观真心自现,但真有这么简单吗?)。“日认日真,必有日一声雷震,万户洞开,方知如上所言,字字是真字字是假。天天这么去做,总有一天会一声雷震,普化一声雷,万户洞开,什么都明白了。你就知道我上面说的字字是真,字字是假。何者?不认不真。为什么呢?你不认它就不是真。当其认时,还是认者,故曰“是假”。当你认到它的时候,认到的真心是什么呢?就是你能去认的那个东西是假,就是你找这个东西找不到的意思。当其真时,即此认者,故曰“真”。”你找的那个东西是找不到的——是假;但是你认的那个东西即此认者——是真。此是儒者格物一诀,吾不知其于禅如何。
这好像说大圆满呀!比如说“当其认时,还是认者,故曰是假。当其真时,即此认者,故曰是真”就是反过头去看真心时,当其认的时候,会发现能认跟所认都是一个东西。你认的东西,不是个东西,是假;当其真者,即此认者不管怎么样,都是只有一个认者。因为只有这个认者,所以这个认者就是真。就是说找不到另外一个被认的东西,认得东西本身就是它。这就是儒者格物的要诀,儒者格物要格内心,吾不知其于禅如何。”但是我不知道禅是怎么弄的?经常有人说陆王心学流于禅,所以经常去反驳,只要说禅,就认为说得不对,那个时候宗派斗争就是这样的,这是儒家的说法。
照这么说,儒家的修行也很厉害,那儒家是不是能证悟呢?儒家真的不能证悟,比道家还要差,但是儒家要利益众生的,但利益众生的范围只是人,如范仲淹说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。儒家有利民、爱民的心。道家有出世的心,以前达摩东渡前,他的师父告诉他“震旦有大乘的气象”怎么来的?就是靠儒家和道家,就形成民众有大乘气象。大乘佛教有两个特点,第一个是救度众生,第二个是寻得般若、证得般若。
道家的禅定让民众有寻找般若的基础,儒家的利众之心奠定了民族可以实现大悲心,有大乘根器,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大乘气象。儒、道奠定了我们民族的大乘气象,但儒、道本身不是般若。道家没有菩提心,只有禅定,见地不纯粹;儒家最麻烦的是没有出离心,也没有菩提心。所有的标准都是用三主要道去套,为什么老用三主要道去套?因为三主要道最根本的是般若道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般若说:世间所有的显现全都是虚幻的、虚假的,就奠定了出离心,一物都不能着;般若要求所有的众生都是佛,不能偏在任何一个有情上,这叫菩提心;般若不会是离开任何世间的一个东西,它就是这些东西,就是所有的有情,这就是真正的般若(空性)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奠定了空性正见。一切都是来自般若的,所以学佛家哲学,一定要学中观、唯识,把般若弄到尽处,就知道谁是谁非了。
为什么说儒家没有出离心呢?儒家学来是为了治国齐家平天下,治国齐家平天下是为了大家证得般若吗?好象没有这样的说法,儒家只是说建功、建业、立德、立言,根本没有说要成佛、成仙。
所以儒家第一没有出离心,修行的基本动机是入世,不能放弃世俗,所以难以证悟般若;第二个没有菩提心,虽然其宗旨是有利于人类,其实是很狭隘、纷乱的,没有佛家的菩提心全面、深髓。为什么不全面呢?对动物都没有什么悲心,只要求利益人,对杀动物没有太多的说法。利益人类社会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宗旨,最后基本上偏去忠君爱国,这种思想极其利益统治集团;第三个没有般若见,所以也没有皈依,不缘佛果,不能获得加持,不能在修行中把所有的念头都融入般若,融入的就是一个平静,或者一个中正仁和(中正仁和到底是什么?其实是没有标准的,这就是关键)。
总之由于从见地上没有全面的般若见,就不知道全体即般若。由于没有全体即般若,对生命的来处去处不知道,所以对生命根本不了解,对轮回的观念非常的淡薄,所以儒家都不提轮回,孔子说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“敬鬼神而远之”,对六道轮回不怎么提;禅定多用于养气、静心,为什么要养气静心呢?动机耽于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。
即使是王阳明的心学境界,基本上流于意识禅定以及功业的运用,也没有什么真实的般若境界,大部分都是用。道家要追求成仙,认为成仙就脱离了轮回,儒家连这个都不提,所以儒家在修行上没有什么具体的修行系统,所以就只是静心养气、对境炼心、忠君爱民等各种思想和操行。基本上儒家人和人之间、派别和派别之间各行其是,对个体生命的目标是不清晰的;静心养气、对境炼心的过程也不规范,没有什么清晰的次第,准确的结果也没有;“立功、立言、立德”只是对这一期生命成就的归纳,这一期的生命要立功、立言、立德,却说不清楚生命的究竟意义是什么,所以说儒家淡薄,收拾不住,尽归释氏。
儒家追求立功、立言、立德,说白了就是功名利禄嘛!儒家都非常在乎这些,每个人都要权倾天下、要富甲一方、要名扬四海、要艳与天齐。权倾天下就是要当很大的官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;富甲一方,儒家也不拒绝财富,当然也有君子固穷,不堕青云之志”的说法,孟子说的“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生亦我所欲,所欲有甚于生者,故不为苟得也”,也有这样的说法。但是富甲也不奇怪;名扬四海是每个学儒的人都追求的人生。艳与天齐是现代人的说法,这些想法就是没有出离心。
为什么说到艳与天齐呢?因为昨天讲到出离心的时候,想到前几天在思考的时候,突然想到有两个很著名的艺人——张国荣跟梅艳芳,他们两个唱了一首歌叫《芳华绝代》,歌词是:“唯独是天姿国色,不可一世。天生我高贵艳丽到底,颠倒众生,吹灰不费,收你做我的迷”。(作为歌词,念起来不是那么很顺畅,但唱成歌很牛的。大师兄用广东话唱:“收你做我的迷......”),最后一句“得我艳与天齐”(粤语)。
为什么要专门把这个拿出来说呢?因为全群富甲天下、名扬四海,大家可能有这种想法,但都不会沉醉,但是现代人沉醉演艺、沉醉艺术、沉醉漂亮,艳与天齐。博客一打开、电脑一打开推出各种各样的广告,明星怎么穿搭、街拍这些,只要靓犯罪都不怕,这些想法挺可怕的。长得漂亮、穿得漂亮作为是非的标准。
歌前面还有一大段说:“你有权也好、有钱好都不咋地,唯独是天资国色才能不可一世,这种天生我高贵还艳丽到底,要颠倒众生吹灰不费,一般人收你做我的迷。”,我们经常被别人收为做迷,老是看别人穿搭穿搭。颠倒众生吹灰不费,艳与天齐,孙悟空说齐天大圣是命与天齐,他来个艳与天齐,好牛哦!
你们去搜张国荣跟梅艳芳,后来这个陈奕迅还有另外一个合唱,唱的真的是当时不可一世。结果呢?虽然张国荣是不一样的烟火,烟火还是要熄的,而且熄的方式极其惨烈,跳下来了;梅艳芳呢?得癌症,得癌症之后就唱了一首歌,唱了——夕阳之歌,歌词是:奔波中心灰意淡,路上纷扰波折再一弯,一天想到归去但已晚(这样读着也不咋地,这些歌词要唱……),想归去已经不行了,我想告诉大家:艳与天齐最后就是归去但已晚,不要再沉醉这些东西。我们这个时代不会沉醉全区一方、富甲十方、名扬四海,但你偏偏被那些明星收成了迷,整天研究别人的穿搭,没有出离心,想归去的时候已来不及了。
那现代人的生活是怎么搞的,我也写了一下:白天要工作挣钱,晚上要上网游玩,爆米花填满电影院,运动大都在百货店。为了支付宝纠结,在抖音上摇晃,微博上装模做样,实际上孤独惆怅。朋友圈人模狗样,私下里黯然神伤,整天作诗和远方的想象,现实中只有苟且憔悴和失望。”有没有说错?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,为什么不学佛呢?
红楼梦中的好了歌: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;衰草枯杨,曾为歌舞场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有功名忘不了!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金银忘不了!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我们这个时代就最喜欢钱了,还有说爱情的: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娇妻忘不了!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这还是古代,要君死才随人去了,现在是你还没死,也随人去了。
还有儿女亲情的: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有儿孙忘不了!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我们民族天生对世法采取失望的态度。读了这些东西,不是避世,而是去修行学佛,避世就像三国演义里面讲的: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是非成败没什么了不起,秋月春风穿搭得非常好,也没什么了不起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,一笑了之,淡淡的活着是最好的,平常的生活是最好的。狗屁,不是这样的,一定要去修行,没法在笑谈中,因为有生死、有轮回,这些见解是不透的。所以在这里跟大家讲没有出离心、菩提心真的不行,你的生命会浪费的。
刚才也说了为什么老是用三主要道去评价:儒、道两家没法证得般若?因为菩提心就是根据般若见来的。
认知本性,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障碍认知准确的人我执着。因为人我执障碍我们本性,故需菩提心,当然也需要空性这些。空性证见是理性的意识目标,去体认的时候是非意识的,但非意识的人我执会障碍非意识的认知,所以要消弱人我执,才能够有准确的认知。要消弱人我执就一定要修菩提心,这是一个。
第二个要真正的达到般若,一定需要已经达到般若之境的三宝和般若本身的加持,什么叫般若本身的加持呢?拿《金刚经》书在头上一拍就是加持,去恭敬般若经、去阅读般若经都在得到加持;在修行中会遇到各种顺缘,境界能够迅速现前,这是三宝的加持。三宝就是般若的直接投射,没有这些加持真的不行的,因为最终就是要融入三宝、融入般若的本质,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,不去皈依它,就没办法证悟。所以儒、道两家没有般若之说,由于他们没有皈依;也得不到皈依的加持;没有菩提心的强烈的认知,所以一定会偏颇,最终无法证得菩提。
佛家最根本的标准从哲学意义上来讲,就是般若见对世界根本的认识,因为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也就是说所有现象的本质就是般若,而般若不是离开现象的独立事物。不是什么无极,也不是恍兮惚兮其中,也不是中正仁义的心态,就是一切。由于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,要认知本质就要离开现象,就是出离心。
由于般若见,认为所有的有情全是平等的,所以必须要有菩提心,这样才能融入:全体即是般若,般若即是全体的般若见。这就是从哲学观点来决定儒跟道没有办法证悟般若,因为没有缘一切众生的菩提心,也没有缘佛果的皈依心。这些不是张嘴乱说的,是有逻辑性、哲学性的。要确定般若是究竟见,就是中观所讲的内容,所以无菩提心,无法证悟般若,没有加持无法证悟般若。
这也证明般若见,并非是佛陀创造的,而是佛陀发现的,然后告诉我们。佛陀出不出现般若见都是世界究竟真理,而且般若见也不是佛陀出来才开始,已经有无数佛陀早就出现了。所以佛教并不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,般若见早就有了,佛陀没出现,般若见也有。所以佛教的道理标准并非是由人类分别念堆积、发展起来而形成的,实际上就是真理,只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了这个真理,所以我们要去寻找它。
在寻找的过程中,现成的真理就是要对我们进行加持,我们也必须有信心去皈依和加持,否则没办法跟他们融为一体。所以用菩提心去做儒、道两家不能证悟的标准,是因为般若见,而般若见是可以通过逻辑进行追寻、学习、探究的,所以佛、道两家,讲来讲去,还是佛家最厉害。因为我们学中观学唯识,学中观一部分就是格外面的东西,如离一多因;学唯识就是格内心;修行就是具体的格。
【注: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。仅供听打交流】

分享:
回复

使用道具

成为第一个回答人

高级模式 评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