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答数

    0

  • 浏览数

    5852

  • 收藏数

    0

作者:秋池 发表于 2020-6-4 21:03:02
跳转到指定楼层
禅宗说:若以单刀直入(一下明白本性),一“圣情尽”,凡圣的分别都没有了,如果再具体一点的话,各种分别、执着、爱好、喜乐全部在当下消亡,圣(好)凡(坏)情(执着、分别)尽;二要“体露真常”明白了不生不灭,不常不断的本性,已经明白了本质,各种执着也消亡;三要“事理不二”明白了心跟现相完全是一个东西,也叫心境一如。三个层面大家记住,其实这个就是大圆满。
很多人说自己证悟了本体,你问他:“桌子是什么?板凳是什么?”他就傻了,是有个东西在那里,那个东西不是法性是什么?所以你的证悟肯定是想出来的,或者是某种境界,某种区分于外物的境界,这是不对的,没有达到理事一如的味道。
再分析一下,若单趣入,则凡圣情尽,体露真常,事理不二,即如如佛”这不是思维性的判断,整个觉知里知道一切都是佛,自己就是佛,没有自己。出现的是真实的证悟,并非是想像的东西,所以我们本来就是佛。但不明白本质时,各种妄想、好坏、是非、对错整天左右我们,不可能圣凡情尽,也不可能体露真常是什么,什么是事理不二呀?事理不二就是显现跟显现的本质,完全是一体一味,也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大圆满叫等性休息。
所以普通人根本没法理解,由于没办法明白,所以一定会制造很多的业力,这种业力是自心自己制造的,佛菩萨把手放在你头上也解决不了问题,只能给一定缘起力的加持,但你不明白就是不明白,明白了很好办,修下去必定成佛。所以在当下就认为自己是佛,那出了定在缘起上的是非对错就会起作用,但一边起作用,一边会去修行。当缘起的是非起作用时,由于证悟了本性,价值观都已经完全变了。凡夫有意、无意就是要帮助自己、为自我服务,那怕学佛也是为自我服务,其实自我越帮就越麻烦,所以一定会以菩提心的方式积资清障。
怎么样以菩提心的方式积资清障?利他,唯此而已,所以一个人证悟了非常简单,人还是那个人,行为、动机、价值观、世界观一定会变,知道即如如佛是本质,证悟本质一定知道自我是防碍进入本质的虚妄捏造,所以会去放弃自我,也一定会发现利他对消灭自我是最厉害的,所以行律自然就变。
一个人证悟了,还那么自私,这可能吗?完全是扯的。当然初初证悟的人还是会有,自私跟消融自我是并存的,所以会纠结矛盾。但随着修行力度越来越大的话,一定会越来越无私、广阔,最终就会走到初地菩萨那一步,初地菩萨有一个特征,观察一下我们有没有,叫闻施则喜,有人找我借钱了,就欢喜了,诸位有吗?这仅仅是借钱,初地菩萨借钱还不算什么,是“终于有人来找我要眼睛了”好欢喜。
有人找舍利弗布施眼睛,把左眼睛布施,说:“我要的是右眼睛,”又把右眼睛给了他,说你的眼睛怎么这么嗅呀!就用脚踩,舍利弗好生气,观世音出来告诉他这个不行,众生就是这样子的,但你不能因此丢失了菩提心,所以菩萨会这样子,度众的心绝对不是要求众生回报。
有人这样分析的:菩萨利他还不是为了消除自我,这实际上在利自嘛!菩萨利他的时候到底是利他还是利己呢?正常思维是菩萨利他是为了消灭自己,既然是消灭自己就不存在利己这个问题,证悟本性的菩萨知道没有一个自己,那是误认,不可能因为误认去冥灭真实的东西,自我是一种错误的执着。所以即是智慧的,又是慈悲的,而且一往无悔,不会受到因缘、环境、忘恩负义的影响就不干了,凡夫才会的,凡夫就是渴望回报,他不知道渴望回报,就是一种自私,只能把自私保养得更好。
骨子里面渴望回报,本质是不会渴望回报的,是本质上建立了自我,才会渴望回报。回报来了,自我洋洋得意;回报不来,自我老羞成怒。要去体会这些,才会消除内心的执着,内心的执着消除才会体会无执的本性。无执本性不是我们想像的空空汤汤的境界。最好是出定后去受刺激,定中没有人刺激你,出定后风一吹来就变成了台风,口水就成了倾盆大雨,滑火柴盒就成了地狱,特别是在坐上自认为修行很好的人,脾气更大,因为他觉得自己是菩萨,菩萨是不能得罪的。所以我们要去观察自己这些东西,如果不去观察想这一世解脱,还是比较困难的。

分享:
回复

使用道具

成为第一个回答人

高级模式 评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