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答数

    0

  • 浏览数

    3712

  • 收藏数

    0

作者:Adela 发表于 2022-9-29 13:32:46
跳转到指定楼层
打坐.jpg

四无量心中,第一个是“慈心”,即给予众生利益。

中国文化的“慈”一般是形容老年人对孩子、长辈对晚辈给予什么。比如一个老年人很慈祥,因为他很和善,喜欢把一些精神性或者物质性的东西给予晚辈。扩展开来讲,就是给予众生利益,谓之为“慈”。

为什么要给予众生利益呢?这时就要思维知母和念恩了,对于报恩,就要以“慈”对待众生。这里不是指以长辈对晩辈的方式,而是以报恩的方式。当然,我们在思维修时,一方面可以思维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,另一方面可以思维众生都是自己的独子。为什么?因为母亲对儿子的爱深入骨髓,这是我们训练知母、念恩时会思维的一个内容。既然众生都做过我的母亲,以此类推,众生也做过我的孩子。现在,当我们对待每一个众生时,都要如同一位母亲对待她的独子一样。爱众生如独子,这是菩萨训练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。当我们像母亲一样爱怜自己的孩子时,会不会愿意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他?肯定会的,这就叫做“慈”,即给予众生利益。

给予众生利益,可以分暂时的好处和究竟的好处。暂时的好处就是三种布施:财布施、无畏布施、法布施。财布施,是给予物质方面的东西;无畏布施,是给予精神方面的东西,哪怕在别人艰难的时候给予一个鼓励,痛苦的时候给予一个微笑,傲慢的时候给予一个打击,疯狂的时候泼他一瓢冷水;法布施,即告诉他世界的本质是怎样的,我们的生命是怎样的,我们的行为应该怎样取舍,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和其他生命。

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呢?这就是知母、念恩、报恩的修行。四无量心里牵涉到了知母、念恩、报恩的内容,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些。

具体怎么去修呢?

我讲一讲慈心的修行方法。先拿一张唐卡放在面前,然后盘腿打坐(有的人会修一下九节佛风,当然也可以不修)。一定要念皈依、发心偈,至少念三遍,而且念的时候不能口念心不念,否则作用不大。

首先是打起坐来,念诵仪轨。学院课诵集里面有仪轨,如果不是学院这一派的,就在网上搜索,可以搜到。念诵的仪轨一定要包含皈依和发心,每次修行之前,都可以念:“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,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,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,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”。这个偈颂就包含了皈依和发心。

第一句指出了皈依和发心的对境——“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”。然后是皈依——“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”,从今天到成佛为止,我永远皈依你们(三宝尊)。怎么去皈依呢?真正的发心才能达到究竟的皈依——“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”。我把修行、布施所得的所有资粮,拿去干什么呢?发心——“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”。

我们每一次念皈依和发心的时候,最好面对一副唐卡,如果没有唐卡,要在头脑里认真观想三宝。如果觉得观想三宝尊有一点复杂,密宗弟子可以观想自己的上师,或者看着上师的照片,因为对于密宗弟子来说,三宝的总集是上师。正式观想时,可以观想上师坐在自己的头顶上,或者坐在对面空中的莲花上。观想的时候,上师的形象可以是现在上师本人的形象,可以是莲花生大士的形象,可以是法王如意宝的形象,或者三个形象融汇在一起。密宗认为上师是三宝的总集,这一见解从观修就开始体现了。

念皈依、发心偈时,怎样才能口念心也念呢?就是如前所述,把佛法僧三宝在头脑里面观想,并且心里真的按照颂词所说的发愿:直至得证菩提,我永远依止、皈依你们,我愿意把所有修行、布施所积累的功德、资粮,用于发菩提心,“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”,什么是“大觉成”呢?即从世俗菩提心走到胜义菩提心,实现究竟的皈依。这四句话非常重要,可以把皈依和发心都包含其中,每次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做,把它作为一个必备的程序。

有些人一盘腿就开始打坐,没有这样的发心,就缺少了“三殊胜”里的“发心殊胜”。因此,这段修行的功德很容易被摧毁,其次,功德的方向也不清晰,不一定能够成为修行解脱的资粮。所以,不管做怎样的修行,一定要念皈依、发心偈。念完以后,坐下来思维,或者观修,或者觉知,或者禅定。总之很专注地去做,做完以后回向。回向的时候,要念诵回向文。

学院课诵集里面也有回向文,如果不是学院这一派的,可以在网上找一个回向的方式。有一个最简单的回向方式:“诸佛菩萨怎么回向,我就怎么回向。”对应的发心也一样:“诸佛菩萨怎么发愿,我就怎么发愿。”当然也可以按照仪轨念回向,比如:“此福已得一切智,摧伏一切过患敌,生老病死犹波涛,愿度有海诸有情。”总之,一定要做“三殊胜”,而且注意口念心也念。

以上就是座上修(慈心)的一些方法。当然,有些人还要先修七支供、修上师瑜伽等等,修了以后再来进行思维,这样也可以,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,但都需要“三殊胜”中的发心。

修慈、悲、喜、舍,主要要进行思维,如何思维呢?接下来,我们先学习慈心的思维。

慈,就是给予众生利益,怎样给予呢?想完了大道理,还要再想得具体一点。比如,思维平常我们怎么对待周围的朋友,怎么对待父母,然后检讨自己:平常是不是对他们不友好、很冷漠?是不是有嗔恨、讨厌、嫉妒的心态?是不是甚至很凶狠地对待过他们?一一进行检查。

如果确实有,那么在将来,不管在行为上、心态上,还是仅仅在神态上,我们都要尽量爱护、利益周围的生命。这些生命既包括人,也包括飞虫、蚂蚁等等。怎么对飞虫、蚂蚁给予慈心呢?很简单,不要杀死它们,保护它们——“爱惜飞蛾纱罩灯”,这是古代描述出家人爱惜飞蛾,在烛火外面罩一层纱布,避免飞蛾扑火时被烫死。这些都属于慈心的范围,我们对周围的同事、朋友、亲人更要如此。

修慈心,一方面是表现在外在行为,尽量利益众生;另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从内心检查,是不是真的愿意给予这些生命快乐,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?这就是“随喜”,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内容。只有内心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时,才谈得上愿意给予他们快乐。简单来说,愿意给予他们快乐的心,就是慈心;有了想给予他们快乐的心,我们才有相应的外在行为。

这是慈心思维修的一些内容。我们要想得具体一点,而不要照本宣科: “慈心,给予众生利益,OK,完成任务了!”这样水过鸭背、文字溜冰是不行的,概念一溜就过去了,实际上内心里没有一点变化,没有进行慈心的训练,更达不到“慈无量”的程度。

四无量心之所以叫“无量”,就是对应了慈无量、悲无量、喜无量、舍无量。“无量”,一方面是心要无穷地扩大,去连接外在的、不加区别的、无量无边的众生;另一方面,是从内做到无我,心才能真正无穷地扩大。所以,我们要用慈心对待所有的众生,同时要检查自己的内心,是不是有“愿意给予众生快乐”的这种强烈心态?这种心态一定要去培养。

比如,上午我骂了一个同事,因为我心里嫌他长得太丑了,观察到自己的心态之后,我决定下次不要这样了,就算长得再不好看,我也要祝福他,给他一朵玫瑰花……这个例子是半开玩笑的,并不是要按照这样去思考,我想说明的是,对一件事情要想得很仔细。有些人说修不下去了,就是因为想得不够具体。

还有对待自己的父母:“怎么总是烦我啊?经常打电话催我相亲,催我结婚,给我介绍的对象都长得不成人形,烦死了!再打电话来我就骂回去!我就咆哮!”有很多人会有类似的想法和行为,那要好好反思:父母也是众生,他们不但这一世做我的父母,前世也都做过我很多世的父母,每次做父母的时候,他们都不顾一切地爱我,为了爱我,故而造业、受罪……所以我不能这样对他们!父母会不惜一切地去爱儿女,为了赚钱养家,会去杀生、骗人,什么都做,因此造业、下地狱。现在我们有机会救度他们,肯定要尽力,可以给他们讲授佛法。如果做不到,我们至少要充满爱意地对待他们,愿意带给他们快乐。即使他们打电话来骚扰我,我也不应该发火甚至开骂。

那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?可以采用各种善巧方便的方法,比如撒撒娇,哄哄他们,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,有时撒个小谎讨他们开心也可以,但不能撒大谎。当然,我们要善于回避,不能一直这样下去,不能为了天天讨好父母,最后把自己搞崩溃了。所以,这得有点智慧,至少要让他们开心,心里有“愿意让父母开心”的强烈要求。

除了对待现世的父母,对待其他的生命也一样。比如,对待动物时应该如前所说“爱惜飞蛾纱罩灯”,比如和同事、朋友相处时,可能今天和这个冲突、明天和那个不妥,这些一定会发生在我们身边——这恰好是训练慈心的好机会,我们要去思考这些。

但我们很少能做到这样。我们总认为身边的众生都是讨厌的对境,或者至少要进行分类:好人,我们就给予好的;不好的,我们就恨他、讨厌他、干掉他。有时候以国家来分,有时候以族群来分,有时候以阶级来分,有时候甚至以学识来分:你读那个学校,我和他读这个学校,我们是同学,和你不沾边……全都是以“我执”为基础来画阵营,以此作为标准来对一些众生好、对一些众生不好。这就不是四无量心了,而是“四有量心”,我们修行人不能这样。

在思维的时候,要尽量具体,这样才会起到作用,才是修行。我们要打起坐来专门思维,训练我们的感恩心:今天我对谁不好了,我要改正,一定要对她好,因为她曾经做过我的母亲,我一定要念恩,不念她的不好。当然,对这一世的父母就更应念恩、报恩了。

有人问:“我父母不让我学佛,我还听从他们的吗?”听从父母和感恩父母是两回事。有时候我们不能盲目听从的,比如他们不让我们学佛,这是不能听的。这种顺从不是感恩的体现,而是跟随他们的愚痴,让大家一齐轮回。

有师兄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很“精彩”的话: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。”意思是最好的感情要一直陪伴着,特别对于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,父母都希望这样。那孝敬的方式是不是就这样一直陪伴呢?也许是,也许不是。如果父母让我们陪伴着却不学佛,不能走一条好的生命之路,拿广东话来说,这就叫“揽住一齐死”或“一锅熟”,普通话叫“一锅端”。

我们对待父母要有智慧,不一定要听从父母不智慧的话,但并不代表我们在内心里面不去感激、感恩。念恩的修行非常重要!不管怎么样,我们都要感恩。感恩的对象不一定是一直给予我们正确指导的人,不一定只是一直对我们关怀备至的父母。如果对我们不好就不感恩了,那说明我们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。

现在社会有些言论很可怕,说原生家庭不好,对父母也没有感恩心,甚至还申讨父母,这是不行的,一定要感恩!对现世的父母要这样,对过去世的父母,同事、朋友,其他的众生,我们也要感恩。这就是知母、念恩,是非常重要的修行。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想给他们利益,要训练、培养四无量心。

慈心的修行,会体现在和周围的关系上。与人的关系,比如与父母、同事、同修、同道、朋友等等;与动物的关系,比如与飞虫、蚂蚁等等。如果暂时不能利益,要懂得智慧地回避,否则就像打着“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”的旗号,去陪伴一条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毒蛇,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被咬死。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行为上要力所能及,但在内心里面,要建立给予他们暂时的快乐和究竟的快乐的强烈心态,这就是慈无量心。

——摘录并整理自《修心七要》十四课

【注: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。】


分享:
回复

使用道具

成为第一个回答人

高级模式 评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