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  • 回答数

    0

  • 浏览数

    5887

  • 收藏数

    0

作者:Adela 发表于 2022-9-29 13:27:00
跳转到指定楼层
该图片由Artturi Mäntysaari在Pixabay上发布.jpg



我们来谈谈朝内观察的深浅,以及对内心快乐、幸福的影响程度。

如果朝内观察不深,难以发现观察过程中内心种种的快乐,更难以发现内心根本处“本具的快乐”。佛教观察得非常彻底,对于过程中的暂时快乐和究竟快乐,都能够完美体现。但大部分普通宗教都不具备佛教这样彻底的观察。

比如印度教和道教,它们对内心的观察也是比较深的,可以深到佛教“法性定”之前的各种程度,包括:“欲界定”;“色界定”,即超过欲界定的一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;“无色界定”,即超过色界定的空无边定、识无边定、无所有定、非想非非想定。但是,都深不到佛教“法性定”或者说“空性”的程度。

这些名词,了解佛教的人会明白一点,但是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在说什么。我只能简略告诉大家,这里所说的“定”,其实可以暂时理解为“朝内观察”,只是观察的方式不是用六根向外观察,也不是简单用意识朝内观察,而是先用意识朝内观察,而后慢慢会停下六根,直接用心朝内观。并且,随着观察的力度和清晰度一层层上去,心的快乐会逐渐增加,甚至增加到完全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程度,因为普通人类没有这样的经历,所以难以表达,更不可能拿出来获取“共证”。

这些甚深观察得来的快乐,绝对不是意识想象性的,而是感受性的,真的是快乐得不得了!

一般来讲,如果修到二禅、三禅的人,对世间人认为那些了不起的欢乐,根本就不感兴趣了,而且他会觉得世间人挺可怜的。一个完全可以获得如此欢乐的生命,却拿去搞了世间这些无聊的事,太浪费了!

由于具备这些朝内观察的结果,这些禅定好的人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,会充满自信和幸福。但其实,这还是朝内观察并不彻底的一些结果。

而如果是佛教,不但可以因朝内观察而产生各种禅定的快乐,还会因为观察得非常彻底,而产生解脱的欢乐。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什么叫做“解脱的欢乐”,因为人类的词汇内涵有限,基本上是无法形容这种大部分人类没有经历过的心灵状态。比如佛教里面有个词语,叫做“极乐世界”,大家想象极乐世界,可能就是参照我们这个世界中很好看的事物,或者非常好用的东西,如极乐世界的“甘露水”,我们最多只能将其想象成自己喝过的味道最好的饮料。

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,“极乐世界”是对一切事物的究竟本质彻底观察清楚以后,心灵本具的绝对欢乐。什么叫做“绝对”呢?它似乎是一个表示“很厉害”的形容词,而佛教里面说的“绝对”,是说观察到究竟时,没有了二元对立的相对观察方式,所以叫“绝对”

对平常的世间人来说,所有欢乐都是相对的,也就是所有的快乐,需要有与之相对的外在对境。比如我们要有饱的欢乐,就一定要吃食物;我们谈恋爱一定要个人,不能找个石头吧?就算找个石头谈,石头也是对境;我们要住得好,总得给我们个房间;我们要虚荣,总得有人拍我们马屁。所以我们的快乐,一定需要相应的对境,这就是相对的欢乐。

而佛教说的“绝对的欢乐”,是指不需要任何一个与之相对的东西,是心灵自身发出来的欢乐,叫“自然之乐”。这个乐是毁坏不了的,为什么呢?第一,对境可以毁坏,那么只要与之相对的快乐,就可以被毁坏。比如我们喜欢一辆车,那辆车迟早会坏;我们喜欢一个人,那个人会变老。第二,内在也会有能感疲劳,心灵会因为对外境的麻木而消失掉最初的快乐。相对快乐的不稳定,这也是佛教说的“无常”,凡相对,必无常。

而“绝对的快乐”不会无常,不会被毁坏。观察究竟的时候,心灵会发现一切和自己相对的外境,其实都是自身,同时,心灵通过自身对自身的观察,也会发现自身并非一个实有的事物,所以,相对的双方都不实有,因而完全消失,这叫“能所双亡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绝对”,而“绝”了相对以后的快乐,是肯定毁坏不了的,佛教为此安立了一个词汇,叫做“极乐”,也叫做“常乐我净”。

禅宗里面经常说的“开悟”,也就是普通人明白了什么是“常乐我净”,然后把这种“常乐我净”的明白,不停地扩展和清晰,以至于在任何状况下都不会毁坏、不丢失这种明白,那就是所谓的“佛”。每一个生命,在本质上都具备“佛”的特质,即“佛性”,只是普通生命产生了“自我”的执着和对外境存在的执着,然后依靠这两种执着再产生认知上的错误,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世界。世界的形成和生命痛苦的根本原因,是无明和执着,让我们在寻找快乐时,采取了“相对”的错误方式、方法。

只有佛教,才会明白最后的常乐我净。有些内观比较深的宗教,通过禅定也会产生一些相对的快乐,比如印度教、道教。但是一神教,比如基督教、伊斯兰教,就不见得有这些快乐了,有时候他们通过祈祷,可能产生一点点禅定的快乐,但是都很微弱。在注意力很集中地进行观想的时候,可能真的会看到上帝或者基督的一些相状,但这不一定是真实的,而且也一样无法拿出来进行“共证”。

普通人也会有这样的体验,比如特别思念一个亲人的时候,可能在梦中就会见到他(她)。思念到不能自拔时,有时候甚至白天也可能见到他(她)——当然,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进精神病院了,因为认知出现错乱了。所谓的思念成疾,就是这样的。

所以,通过专心祈祷,也可以有一点点“定”的功效,但佛教的修行,就不仅仅是祈祷,佛教讲究闻思修,就是要求学人在理性的指导之下去实践,首先是闻思,会学习很多很详尽的逻辑推理,然后才会在理性的支持下,进行修行实践。

——摘录并整理自《信仰与生活》

【注: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。】


分享:
回复

使用道具

成为第一个回答人

高级模式 评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