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回答数

    6

  • 浏览数

    9165

  • 收藏数

    0

作者:拆弹专家 发表于 2020-9-6 21:02:13
跳转到指定楼层
可否请版主具体说说?
分享:
回复

使用道具

6

主题

198

帖子

3773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773
发表于 2020-9-10 02:31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圆起 于 2020-9-10 02:35 编辑

这个题目太大,三藏十二部都可说是“止观”二字,末学尝试略略地表达一下一些观点:

止,用现代语言来说,就是专注一个东西,而让心平静清晰。散乱的心,是没有力量的,所以要训练心的专注力;平静和清晰的心,才能看清本质,引生胜“观”,解除无明,这个是佛教的目的,当然,这种平静和清晰的心,拿去“用”也行,但都是过程中的事了。

而凡夫二元对立散乱的心,是很难专注跟平静的,所以,最开始往往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对境让自己专注和平静。这个对境的选择,则造成了不同的修法,原理都是“一缘专注”,结果是让人平静和清明。这个对境的选择,则要根据个体的喜好、习气、动机和目的等来选择了,可以选择呼吸、唐卡、佛号、观想、甚至气脉明点、虚空...其中,容易过度到无相寂止的,主要是“虚空”和“念头”,凝视虚空可以是一种没有关注的关注,也是可以是大圆满的修行,如三虚空的修行;而看念头,也没有具体的对境,从而从看念头的“内容”,慢慢过度到“能看能明”上来,形成“不专注”具体对境的,而主体的专注力在“知道”上的“明知定”,这个对明知定,可以是大手印以心为道的方式深入下去,也可能以心观心,最后走到大圆满的修行去。

待续。以上先写了止的修行原理和有相无相的框架,之后续上止的过程和结果。以及“观”的陋见...有空再续...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6

主题

198

帖子

3773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773
发表于 2020-9-11 09:32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修止的时候,传统的宁玛巴的教法中,会指出五种障碍和八种对治,并且运用六力、四作意,从而达成五种验相。(可参考慧灯九)禅修的过程,还可以以九住心来衡量,或者是四禅八定。但这些方法也好,过程也好,定力的程度也好,闻思了,要去长年累月去打坐去堆积才行的。它不仅是概念知识,更是心的觉受和境界。本来想长篇大论一番,但发现自己才疏学浅、经论亦不精通、修行和表达能力也不行,只好一切从简,从简...

然后是“观”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

主题

178

帖子

1166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66
 楼主| 发表于 2020-9-11 20:21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拆弹专家 于 2020-9-11 20:23 编辑

献茶~☕☕☕千山一叶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6

主题

198

帖子

3773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773
发表于 2020-9-12 00:45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中间先插播一下,密宗的止观双运更为丰富,如格鲁的密集金刚五次第、甘丹大手印、六座上师瑜伽;宁玛的六中阴;噶举的那若六法、妮古六法、金刚亥母十一法;萨迦的道果;觉囊的时轮金刚六瑜伽;香巴噶举的奶格五金法...涉及到本尊、坛城、气脉明点、种子字、生圆次第、见地这些,因为需要灌顶传承和老师的具体指导,所以在此略过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6

主题

198

帖子

3773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773
发表于 2020-9-12 01:07:37 | 显示全部楼层
然后是“观”,暂且分为:一是“观”的观点;二是“观”的层面。
观点,就是持什么样的见解、看法,什么样的世界观、价值观,这个导致止的不同。
外道不提,诸如唯物主义,其实是串习成量的止观双运,而且动静一如、不思量自难忘的程度,不止而止,不观而观,牛了拨一...但这个无明执着,恰好就是佛教的“观”要破坏的。
小乘,认为苦是真谛,原因是集——业和烦恼,根源是我执。所以修道和证果,都是冲着人无我去的,其解脱是跟轮回相对的涅槃。
大乘的“观”,显教层面,可以用“中观”和“唯识”的观点去,中观的方式,又分为自续和应成,应成的观实现了就变成大圆满的止观双运了,暂且不谈。自续的观,有两种,能上体现是单空的执着,所上体现为,一是外境的虚幻(下自续),二是外境的消失(上自续),这都体现了止观双运的不同层面,没有观,就变成纯禅定了,没有止,你的观点得不到深入地证实。首先是思维抉择空性,诸如五大因、四大因,然后过度到觉受、禅定、境界...
唯识的观点去,就体现了瑜伽派的特点了,首先是把万法抉择为心,通过诸如明知因、俱缘定因、六尘绕中尘,以及把百法的性相用之类的拿到心里观察体味,用五重唯识观为指导,去一重一重去抉择,去安住,假必依实,假的都抛弃,滥的都抛弃,直到坦露最后的圆成实的心性光明。

“观”的层面,体现为能观的层面,你是用粗大的意识,还是直接意识,还是阿赖耶识,还是心性自明的“观”,而区分出来的。

至于禅宗、大圆满,直接指出究竟的观应该是如何如何,而心性本来就是如如不动(不能想成一个不动的东西,暂且表达成这样),本来即是止,这个便走到悟后起修、果地的起修的止观双运了。

其实不管由止入观,还是由观入止,最后都要止观双运。缺失了止,观最多停留在意识分别念的层面,而没有正确的观,修止则如同外道。

末学学艺不精,胸无点墨,大字不识一斗,抖不出什么妙论神章,哈,只能背书式地、大而化之地表达一下。仅供交流讨论。祝修行增上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2

主题

178

帖子

1166

积分

超级版主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166
 楼主| 发表于 2020-9-12 02:02:48 | 显示全部楼层
献茶☕☕☕~他化自在天最后三杯私人珍藏菊花茶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高级模式 评论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关于作者
拆弹专家

用户组:超级版主

  • 主题

    32

  • 帖子

    178

  • 关注者

    7